李艷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把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四能”列入數學課程的總目標。這足以說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我們知道,一切探究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直接影響課堂探究活動的真正開展。然而,往往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可見教師傳統式的教學,課堂呈現以教師提問為主,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一、學生問題意識缺失剖析
學生發現問題的前提是思考,他們沒有發現問題的原因之一是課堂上沒有機會思考,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聽教師講課、回答教師的問題、做教師布置的練習題,等等。學生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教師也沒有很好地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熏陶,學生已習慣于等著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例如,有的教師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時,將本課主要的問題:三角形能否擺成與什么有關?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一個三角形?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直接根據教師所給的問題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就沒有經過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這一環節,教師已經把提問題歸為直接的任務。這樣的教學,即使再成功也存在很大不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不夠重視,學生提出好的問題沒得到贊賞,慢慢的,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再者,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
二、教師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不夠重視,在課堂滲透不夠。我們知道,新課程理念對教育提出的一個新要求,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由關注學生回答問題轉向關注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學生沒有問題就是教學的最大問題,學生只有具備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獨具個性的學習者,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教師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對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足夠重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只有做到充分有效的引導和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識的轉化、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樣學生知道發現提出的問題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展開的,自然能夠提出有效的問題。
三、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師明白了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去完成。那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形成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會問”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生活是創作之源,素材是思維之泉。”教師應該在提供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要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樂于發現問題,并提出自己關心、想知道的問題,培養學生對學習問題不斷追問的習慣。
例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時,課件出示淘氣和笑笑去書店買書的畫面(多媒體播放錄音,即四種書的價格)。聽了這段話,你想了解什么呢?學生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我想知道買一本《安徒生童話》和一本《十萬個為什么》需要多少錢。”“我想知道我有30元,可以買什么書。”等等。可見只有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情境,才便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2.創設操作式的問題情境
創設有效的操作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當然,要讓學生提出問題,必須給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提問的時間和空間。提出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必須通過學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比較,引導學生產生并提出問題。例如,在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時,我們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從2 cm、3 cm、4 cm、6 cm四根小棒中選出三根小棒圍三角形,學生在操作中發現了問題: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卻圍不成三角形,究竟為什么?同時,教師還有意外收獲:學生對2 cm、4 cm、6 cm這一組小棒也有了不同的爭議。這時,我們放慢腳步,讓學生盡情說。之后出示這三條線段,讓學生靜靜地觀察、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不但能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能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并“善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質疑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正學習的主人,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通常是一個有主見、思維活躍的學生。學生往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困難,因為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境界,即使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也需要對已有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歸納等,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再創造和擴展。學生的提問有時很簡單甚至沒多少意義,教師應當根據情況因勢利導,讓學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例如,在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后,出示一拓展題:現有兩根長度分別是8 cm、5 cm的小棒,要求每個學生再找一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會有很多結果,這時,有的學生會問:這么多的答案,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會在什么范圍內呢?教師應關注課堂的每時每刻,只要是能觸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之處,就要為他們創設條件,讓學生善問,可以讓學生隨時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可專門設置質疑這一環節,也可以開展提問題比賽,比比誰提的問題多,誰提的問題有價值。有意識地訓練和無意識地培養,學生就會善于提問題,提問題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三)采取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樂問”
多種多樣的活動,例如小組競賽、學生板演、“小老師”等等,在這些過程中,教師要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并得出解決方案。這樣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中找到樂趣,體現學生的價值,增加學生的自信。當然,多種形式的評價激勵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爭取家長的支持,強化問題意識,學生放學回家,建議家長問一問,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提了幾個問題?讓家長對孩子提問題的情況進行口頭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把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評價哪個問題提得好,好在哪里,對那些有創新性的問題,我就用表揚和鼓勵的語氣進行評價:“你真了不起!”“你這個問題與眾不同。”“你和老師的想法一致。”這些話語讓學生充滿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從以上這幾個方面來說,數學知識的學習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可以變得簡單而有趣,使數學的學習變得事半功倍。同時,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擴大學生的思維,同時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去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會問、善問、樂問。
參考文獻:
黃小萍.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有效策略[J].廣西教育,2011(3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