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峰
學生到了初中,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作為教育者,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筆者認為良好的溝通至關重要,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呢?筆者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老師和學生的溝通。
一、充分傾注愛心
老師的愛,對學生的發展是一巨大的功力。老師首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只有你對學生付出愛心,只有你對學生付出真心的關愛,你才能贏得學生真誠的信任。也只有這樣,學生心理不設防線,敞開心扉,向你吐露自己的心聲。有了愛,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建立了感情,學生對老師就有了親近的感覺,學生就會仰慕老師。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就會把這種感情遷移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來。
二、學會耐心地傾聽
在人際交往中,善于傾聽別人說話是一種藝術,老師要在思想上重視傾聽學生講話。傾聽是一種容納、尊重;傾聽代表一種認同和欣賞;傾聽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這把鑰匙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傾聽能夠讓對方傾訴自己的心聲,能夠把深埋在心底的情緒宣泄出來,從而心情舒暢,減輕壓力。在平常的工作中,每當有學生向老師傾訴時,老師都應該耐心地傾聽,不論是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還是很難調教的學生。當我們面對一個牢騷滿腹的學生時,當我們積極耐心傾聽時,氣氛得到了緩和,當他表達完壓在心底的感情后,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學生這時就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已經被老師重視和理解了,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勵。
三、理解學生,叩開學生心靈之窗
理解要注重心理換位,由于年齡的差距,認知能力和經驗的差異,老師和學生之間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不一致的,這是符合事物認知規律的。作為教師,我們應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但學生不一定理解,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對學生大加訓斥,學生表面上接受了批評,但內心深處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不如不急著訓學生,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學生,老師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這樣做并不是為了迎合學生,與學生妥協,而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教育前提,創設更好的教育情境,以便于我們確定合適的方法,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
四、尊重“以人為本”的真諦
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別人能夠尊重自己。學生雖然有了自我意識,但自我意識不完全,這也就決定了他們自尊心更強,更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的教育要“以人為本”,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而應和學生平等地交流,給學生充分的耐心和細心,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學生,把學生看成與自己平等的“人”,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我們當作自己真正的朋友,發自內心地尊重老師,親近老師,也愿意和老師進行心靈的溝通。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道德的引導者,是思想的啟迪者,是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師。正確處理師生關系,有技巧性、藝術性的師生溝通方式,是每位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教師只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建立一種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