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春
摘 要:課程改革要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余負擔,其背景之一就是學生的負擔過重,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還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時代呼喚快樂課堂。
關鍵詞:語文課堂;激趣樂學;幸福體驗
語文課堂應該如何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靈活的個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和幸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呢?筆者認為快樂課堂教學就像一首優美的曲子,應從美的享受開始,在美的熏陶中結束,把一次問題、一句評價、一段朗讀、一項合作……都洋溢著甜蜜快樂。
一、課堂導入引人入勝
新穎獨特的課堂導入語是教師譜寫優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它能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快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喚醒學生探新的欲望。課堂導入除了游戲、猜謎、講故事等常有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導入。
如古詩《鋤禾》,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吃飯,誰知道做飯的米、面都是從哪來的嗎?生:各抒己見。師:對了,我們做飯用的糧食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那么,農民是怎樣辛辛苦苦種的呢?下面我們學習古詩《鋤禾》。
這樣聯系生活實際導入,學生可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經驗,帶著好奇的心情主動去探索,使之有物可尋,有話可說,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新課學習。凡是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均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巧設懸念有意創設認識中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奇、敢說、愿講的心理,形成學生渴望學習的心態,有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輕松進入學習狀態,快樂教學氣氛悄然而生,為下面的成功學習做好鋪墊。
二、教學過程激情飛揚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過程與方法,體驗在探究中獲得新知和能力的樂趣。而漢語言又是極富想象力、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注重熏陶情感,強調個性感悟,豐富文字內涵,我們也從中體會教育的最好成就在于激發學生的夢想和激情。可以通過賞讀繪畫,或細節描述,或辯論質疑,或想象表演……
我教學童話故事《咕咚》,讓6位學生分別戴上兔子、狐貍、猴子、小鹿、松鼠、獅子的頭飾表演他們各自最拿手的本領,接著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想象表演。兔子膽小,不敢回首一視;狐貍無腦,道聽途說;猴子、小鹿、松鼠受驚,盲目隨從;獅子沉著冷靜,帶領大伙兒去探究事情的真相……通過表演,學生對知識點,多為自主發現、理解、掌握,感受自然、真切、深刻。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語文學習,學得積極,學得認真,演出個性,演出能力,而口頭表達、個人膽量、思維反應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高興的是,我仿佛也是一名學生了,處于和諧、放松的氛圍中,真正享受著語文課堂的快樂。
學習《共同的家》這首淺顯生動、富有童趣的兒童詩歌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充分地朗讀,理解詩意,敘說詩意,發揮想象,然后仿寫詩句。有個孩子即興作詩:“書本是漢字的家,作業是筆兒的家,講臺是老師的家,教室是我們共同的家。”多會發現啊,既學到了本領,又過足了詩人癮。
三、課堂插曲凸顯亮點
驅使學生學習的基本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交往動機,表現為學生愿意為他所喜歡的老師而學習,從而獲得老師的稱贊;另一種是榮譽動機,是學生要求在群體范圍內取得一定的地位、待遇的愿望體現,如追求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贊揚、稱頌等。”這兩種動機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基礎。我們語文課堂中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善用教育智慧處理好、引導好,那些突發事情將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如一節生字課上,我教學生書寫“田”字格時,我把“大”字的第一筆“一”寫在“田”字格的橫中線上。當時,自己也感覺有點不對勁了,便故意問孩子們:“老師寫的這個字漂亮嗎?”有個聲音立即回應:“不漂亮!老師,那一橫應該寫在橫中線的上方。”我拿過書本認真一看,可真如此。于是在學生面前我作了自我檢討,并表揚了這位學生:“哇,老師太粗心了,你們看,佳佳小朋友上課多認真啊,能發現老師的錯誤了,謝謝她給老師指出了缺點,以后老師寫字可得多注意了!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像她一樣,做個細心的、認真聽課的好孩子,能做到嗎?”“能做到。”聽了我的自我檢查和夸獎,孩子們可樂了,認真聽課的勁兒更足了,就連平時最搗蛋的學生也坐得特別端正呢。
課堂上偶爾做點“差錯”的文章,并善于解脫自己,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恰到好處的贊賞,是學生與老師交流的興奮劑、潤滑油,當一個孩子的優勢因不斷地被肯定而發揮到最佳狀態時,孩子的劣勢會自然減弱。這樣,我們的老師才能真切體會到教育的快樂,構建起快樂的語文課堂和融洽的師生關系。
快樂其實很簡單,它是靠你自己尋找的,只要你放開了,想通了,它隨時隨地都在你的身邊,課堂里的小插曲搭建了我與學生共享快樂的平臺。
四、課堂結束耐人尋味
一首好曲總有令人深思的尾奏,一堂好課也不能缺少給人意猶未盡的結束語。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或設置懸念,誘發思考;或前后比較,啟發學生同中求異,想象創新;或聯系全文,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概念;或留給開放性作業,拓寬視野,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或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升華主題。這樣的結束語能起到畫龍點睛、水到渠成的作用。
我在教學《快樂的小青蛙》時,我問孩子們:“這幾年,我國多次遭受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澇、地震等,給國家和人民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記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我國四川汶川發生的8級大地震,那次自然災害傷亡很多。相信大家都看了電視,心情怎樣?
生:悲痛、難過、傷心……
師:是啊,老師的心情和你們的一樣。看著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慘狀,心里陣陣絞痛。其中有位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小朋友被壓在廢墟里,當救援叔叔發現她時,她卻說:“叔叔,我不慌張,不害怕,你先去救救其他小朋友吧!”多勇敢、多堅強的孩子啊!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老師也希望你們像枯井里的小青蛙一樣,像災區的小朋友一樣勇敢、堅強,在困難面前不氣餒、不示弱,能做到嗎?
生:“能。”
師:“老師相信你們!”
一次心靈的震撼,孩子們為災區小朋友的勇敢、堅強加油,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從而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
教學《凡卡》一文后,我讓孩子們續寫:當凡卡把信寄出去后甜甜入睡,夢見爺爺正在讀他的信……而夢醒后的凡卡又將是怎樣呢?發揮個人想象續寫課文內容。學生在讀—想—練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夢境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
新課程呼喚新課堂,擁有一個“課始樂已生,課中樂正濃,課后樂猶存”的快樂課堂,學生心情愉快,有滿足感;教師體現價值,有成就感。這樣的課堂不再枯燥單調,不會疲勞厭倦。讓語文課堂奏起快樂的樂章吧,讓課堂充滿創造、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劉然,賴配根,施九銘.快樂地向上生長[J].人民教育,2015(1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