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依據這一教學理念,我采用了“創新教材,趣味教學”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課前理清每堂課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認真鉆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例題。在課堂上,通過故事、巧設疑問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自主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最后引導學生把重點知識編成順口溜加以歸納總結以加強學生的記憶,而書中的例題則變為練習題。例如在講認識時間時,我是這樣設計的:班級的跑步高手王××和李××正在進行比賽,兩位計時員爭論起來。一位說:“王××跑得快,他跑的時候分針只走了一小格。”另一位說:“李××跑得快,他跑的時候,秒針正好走了一圈。”我說:“到底誰說得對,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小表撥一撥,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在學生驗證后,教師組織學生編順口溜:分針秒針是朋友,倆人同時開始走,分針走一格,秒針跑一圈,倆人永遠一樣大。并推導出1分=60秒。學生理解后再打開書,從書中例題開看,并完成習題。
這樣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理清知識點,把工夫主要用在課前。這樣,課堂上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成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課堂生動活潑,動靜結合,教學效果非常好。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