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容
【摘 ? ?要】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如果能夠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這不僅能夠讓他們所學的知識得以深化,還能夠讓他們的地理素養不斷得到提升。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素質教育和有效教學的呼聲越來越高。近些年,認知結構的構建在中學教學中得到重視和青睞,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本文中,筆者就著重探究了初中地理教學中構建認知結構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 ?認知結構 ?元認知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34
一、運用生活經驗,將知識生活化
地理是一門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實用性很強。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要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做到知識源于生活。這種方法能夠更加清晰地構建出一個地理認知結構,將知識生活化更能夠明確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大氣保溫作用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詢問學生在一天之中幾點是最熱的,以學生本身的切身感受來引出新課程的知識點。
二、增加學生知識的練習,提高認知結構的能力
一些心理學家曾經提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如果能形成良好的知識重組和結構的習慣,那么就會大大的提高學習效率。增加部分的練習,不但能夠檢測學生學習的成果,而且可以更好地鞏固認知結構,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做一些地理方面的練習題,鞏固學生在地理學上的認知結構能力,從而將教學的效率提高一個層次。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教師切忌給學生留更多的練習題,這樣只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的情緒。教師可以挑選出一些不易區分和掌握的區域進行練習,這樣才能達到強化的目的。在這部分的練習題中,教師不僅從課本上、教材中出題,更加重要的是結合實際生活加以練習,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踐,在運用知識上才能得心應手。
三、實現地圖教學,鞏固認知結構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它不僅僅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而且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地理知識。地圖如果能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認知結構和知識的重組,將枯燥乏味的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并且它可以將所學的地理知識系統地總結起來,讓學生一目了然,學習起來更加的方便。地圖教學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從更深層次了解所學的知識,增強學生認知結構,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師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島嶼和海洋的知識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講述這部分知識時,就可以巧妙地運用課本中提供的地圖了。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與我國相鄰的海洋和島嶼有哪些?然后在依次找出其他國家周圍的島嶼和海洋。這樣,有了層次和順序就更方便學生記憶而且經久不忘。其次,我國的地域面積較大,如何能讓學生輕松的記憶我國行政區域板塊也成為學習地理的一項重點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購買中國地圖的板塊拼圖,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熟悉各個省份的大體形狀和方位,這樣不僅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幫助學生塑造了知識的認知結構,簡化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四、做好前后的知識聯系,構建知識系統
對于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來說,前后知識的層次性和結構性是非常明顯的,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都非常的緊密。如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把地理教學中的標記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自己認知結構中所具有的舊知識加以整合,在學習過程中巧用知識遷移和圖式理論,順利的實現知識之間的嫁接,那學習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如在講授如何綜合治理長江水患的知識點時,老師可以引入近些年學生可能會接觸到的有關長江的相關事實報道,如在講中國的疆域時,由于很多學生都知道中國屬于東方國家,而且還被譽為是“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教師就可以從這點入手,一步一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地圖或者地球儀找出相關知識點,即: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國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是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得到激發和培養,通過知識的構建,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五、開展地理地圖教學,打造優質授課
地圖既是地理教學的內容,又是地理教學和學習的工具。在地理教學中合理的運用地圖進行教學,不僅可以讓空洞的理論教學變得直觀形象,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重組和認知結構的構建,實現學習內容的集中化和概括化。使用地圖教學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詮釋和理解,鞏固和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述海洋與島嶼部分的內容時,老師不要單純的讓學生記憶與我國相關的海洋和島嶼,而可以巧用教材中的地圖,讓學生自己找出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這樣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對于學生掌握各個大洋的具體位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形成知識體系。
六、優化習題練習,鞏固認知結構
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知識結構和重組知識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練習不是搞題海戰術,是有目的有節制有針對性地給學生設計一些問題,使得這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鞏固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練習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以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強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練習的目的僅是強化學生的認知,檢測學生是否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教師萬不可填鴨式的不分重點的強加給學生過多的作業,以至于導致學生產生厭惡情緒。而應該去繁就簡,只是對個別學生容易混淆或是不易于掌握的地方進行練習,從而達到強化知識的目的。這樣的練習不僅僅局限于教材、練習冊、課本上所涉獵的題目,還可以是以生活實踐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練習。如在講授完水能的分布與開發部分的內容時,教師為了能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并夯實學生的認知結構,可以布置這樣一個作業: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本地情況,調查本地水資源問題,然后設計一份有特色的水資源環保活動方案。
在運用上述方法的同時,需要注意的老是師還要從各個方面著手努力,依據教學環境,改變教學策略,熟悉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結構作為出發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這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周茉涵.地理教學中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分析[J].青春歲月,2013(17).
[2]高建亞.構建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J].教學與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