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鵬
【摘 ? ?要】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物理事實的抽象,它不僅是物理基礎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剖析了物理概念的特征,并詳細分析了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 ?現代教育技術 ?物理概念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60
傳統的物理概念教學主要存在平鋪直敘,缺乏創新,教學枯燥等缺點。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計算機多媒體、錄像、錄音、幻燈、課件、新穎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學由抽象變具體,由微觀變宏觀,由靜態變動態,從而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定義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星廣播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
二、物理概念的剖析
學生初步建立了概念,這只是從正面對概念的認識。為此,必須對概念進行解剖。
(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的內涵即概念的本質。概念的內涵既反映了物理對象某種屬性的“質”,又反映了物理對象某種屬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單位”),這樣的物理概念也叫物理量。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適用范圍,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屬性的一個個、一類類現象或事物。概念教學的關鍵是使學生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和外延的依據。所以,為了找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從分析概念的定義入手。例如,力的定義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此即力的內涵。力的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是具有這特有屬性的所有的力,如萬有引力、電磁力、核等具體的力,此即力的概念的外延。同樣,慣性概念的內涵是“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外延是“一切物體”。
(二)概念的結構
概念的結構指構成概念的要素。例如,“速度”的結構是位移與時間,“沖量”的結構是力與時間等等。概念教學要把概念與構成它的要素區分清楚。速度V既不是位移S,不是時間t,也不是S/t;S/t只是描述了速度,量度,在數值上等于速度的大小。
(三)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質。(1)固有特征: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質或物體本身固有的屬性,這些屬性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只由物質或物體本身所決定。(2)方向特征:有些物理現象的本質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描述這種現象的物理概念也具有方向特征。如力。(3)狀態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對象的狀態的,物理對象所處的狀態不變,描述狀態的概念物理量就有確定的值。(4)過程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對象變化過程的,這些概念(物理量)的值與物理對象的變化過程有關。(5)相對特征:有的物理現象是相對于某個事物而言的,描述它的本質的概念就具有“相對”特征。(6)統計特征:描述大量微觀粒子遵循統計規律運動所產生的宏觀現象的本質的概念,具有統計特征。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一)通過計算機課件模擬物理情景引入
“電流”概念比較抽象,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讓本看不見的電流變成動態的畫面,加深學生對電流的感觀認識,從而為建立電流概念打下基礎。再如引入“彈性勢能”時,小球碰撞彈簧片的形變不易觀察,可用“動畫”將其展示出來,學生仔細觀察碰撞過程。
(二)通過新穎的實驗引入
新穎的實驗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注意,恰當地將教材中的實驗加以發展、變化,可以增加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后用橡皮泥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拉罐被壓癟,并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從而引入“大氣壓強”。(實驗中可以用噴水器往罐身噴水幫助冷卻,現象更加明顯)。
(三)由學生活動引入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與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是主體性教育的體現,更是學生自我和諧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學生活動引入概念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將兩本書的紙張相互交錯夾在一起,學生會發現要使兩本書分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從而引入“摩擦力”。
(四)由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最終引入物理概念,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思考。如:“鐵比棉花重”這句話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通過加強學生感官認識引入
物理實驗除了讓學生“看”外,還要讓學生“聽”、“聞”、等加強感官認識。如引入“響度,音調落色”可以放錄音。引入“擴散”概念,可以讓學生聞香水。(將香水瓶放在教室墻角,不要噴灑。)
(六)通過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
引入“慣性”概念時,可以播放錄像,讓學生觀察剎車、加速、轉彎時乘客的表現,從而引入慣性,貼近生活,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四、結束語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過程,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采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桂訓忠.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D].江西師范大學,2006.
[2]田誠.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學探討,2004,11:35-36.
[3]欒孟賀.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