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軍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句雋永凝練,是最具有概括力和感染力的語言。恰當地將一些相關詩詞遣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活躍學習氣氛,凝聚教學魅力,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詩的深遠意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在講《藻類植物》一節時,我運用了“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水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詩句,問學生詩中描述的是什么現象,經此一問,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春天的意境中。
二、運用詩句高度的概括性,為課堂教學畫龍點睛
如被子植物的作用,異花傳粉需要媒介,傳粉媒介不同,花的形態構造亦有各異。借助唐代吳融《楊花》:“不斗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蒙蒙。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點出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各自習性。講完蜜蜂后,朗誦一首“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讓學生去猜,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還有在講“寄生蟲”這一節時,我引用了詩詞“千村薜荔人遺矢,萬物蕭疏鬼唱歌”作引子,問學生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學生普遍答不出,我便為學生講解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后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間接點出血吸蟲的危害。
在講“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句子,問學生這是什么現象?為什么能出現這種現象?之后,再點出溫度能影響桃花的盛開,讓學生明白環境影響生物活動的觀點。
三、運用詩的形象性來對比教學,能使學生吐故納新
如講“家蠶”這一節時,我引用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吐完絲真的死了嗎?推出教學內容。當講到家蠶的變態發育,蟻蠶經過五齡以后,要吃大量桑葉,好作繭化蛹,一首《蠶婦吟》:“子規啼歸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真實道出了養蠶人的辛苦。通過詩化的語言,既增添了知識性和趣味性,也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教育。
四、利用詩的含蓄之美,讓學生精神上得到愉悅
如在講楓葉為什么不是綠色而呈現紅色的現象時,我引用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給學生講明植物葉片中的主要色素會隨著溫度、日照而發生變化。在秋天,會隨著氣溫降低,日照時間減少,植物的細胞液呈酸性,葉綠素含量會減少,花青素含量會增多,因而葉片呈紅色。通過詩化的語言,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讓學生領略了古詩的藝術魅力,一舉兩得。
類似的古詩詞還有: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物質的循環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溫度這一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植物的無性繁殖。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動物的覓食、交配、產卵等行為。
五、運用詩境寫生的感染力,增強學生情感共鳴
如講“鳥類的遷徏”時,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引出候鳥知識,使學生對“唯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的春燕倍加珍愛。講述保護鳥類的意義時,用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勾畫出“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的生動場面,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視野,走進詩境中的現實,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體驗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喚醒學生保護環境的情感。
總之,教師認真整理并深入挖掘富含生物教育教學價值的詩詞,應用于生物教學,在增加生物教學的情趣、豐富學生的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滲透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