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在不斷發展,教育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語文教材在設置上也有了些變化,課文篇目有所更新,內容上更側重于情感的教育。這些課文有的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有的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理想的追求,有的則表現了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譴責。這些文章貼近生活,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更適合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學習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塑造美好的靈魂,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入到“此情此景”之中,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真正地被強烈的藝術感染,受到情感的熏陶。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進行情感教育,讓情感融入學生的學習中。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善于設計課堂導語,創造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融點,讓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有對自然的贊美,有對人生和社會的感悟,這些課文都凝聚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針對這些文章,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要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讓學生帶著一種期待走進作者營造的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發生心靈的碰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導語設計上下工夫,采用多種形式,創設課堂情境。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古詩中有關鄉愁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能讓學生迅速進入作者的“鄉愁”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當然,也可以將這種情感的滲透放在學完課文后。比如,在學習了胡適的《我的母親》后,就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日記,描述自己和母親的生活故事,增進和母親的感情,從而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也會使學生更加了解和愛自己的母親,在
對作品情感的體驗及對自己情感的再體驗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為了讓學生有更加形象的體驗,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在講授古詩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作為創設情境的條件,將古詩中所描述的畫面展示出來,然后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再配上適合的音樂,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沉醉其中,這樣更能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角色,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可見,教師在引導學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喜歡某一學科,可能是喜歡這科的任課教師。一個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的教師,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終生受益。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可以通過動作、語言、神情、笑容等傳達給學生,這樣學生在感覺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信任和肯定后,一定會燃起學習語文的熱情。語文教師可以用點頭表示理解和贊許,用微笑流露出對學生的鼓勵和期待。通過這種互動,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學生會進一步增強自己的信心,從而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經常把愛和期待給予學生的教師,都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凡是喜歡和尊重教師的學生,都是得到過教師鼓勵和幫助的學生。
新時期語文的內容不斷更新,增加了許多外國作品、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等,這就要求教師始終不斷求索,引領學生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探索……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會使師生間心靈相通、情感愉悅,其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三、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溝通交流的氛圍,以此優化學習效果
語文學習是一種群體學習活動,需要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學生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當這些不同在一起碰撞之后,每個學習者的體會和認識就會更深一些,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地引導、誘發和激勵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有所收獲。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對于一般的課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讀一遍課文,對作者的情感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可以采用默讀、朗讀、分角色讀、復述等多種方式,這樣不會使學生感到單調。
2.在學習古詩文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漢字的構造特點以及詩文節奏感強、富有音韻美的特點,在朗讀時,可借助字音、字義、詞形的停頓特點,讀出節奏,在抑揚頓挫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3.在小說、劇本等的教學中,可以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來進行表演,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揣摩,更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情感。如,學習《石壕吏》一課時,可以把課文改成一幕短劇,運用想象把詩人隱去的情節補充進來,再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刻畫表演,豐富人物形象,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極大的開放性的活動。相信經過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情感教育會逐步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也會在語文課堂上受到情感的教育和熏陶,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
參考文獻:
劉國鋒.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淺談[J].新課程學習:上,2011(12).
作者簡介:張儒,出生于1980年12月24日,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就職于大連瓦房店市實驗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