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元 柯蘭青
(徐州工程學院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大學生公選課現狀與策略研究
張瓊元 柯蘭青
(徐州工程學院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公共選修課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設目的主要是增強學生知識貫通與融合,開闊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闡述公選課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學生角度分析大學公選課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問題,并從公選課課程設置、課程配備及公選課課程評價三方面提出可行性改進措施。
公選課 課程設置 課程配備 課程評價
目前全國大學普遍開設公選課,公選課是各高校根據學校現有資源進行課程設置和配備,由教務處統一管理,向全校學生開放,供學生自由選擇。20世紀90年代末,在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通識教育的推動下,公選課成為我國大學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
由于學校管理者與學生在公選課認識上存在一定偏差,沒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致使學生失去學習主動性,公選課的開設偏離設立初衷,沒有發揮出它的應有作用,非但不受重視,而且教學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教風和學風。2015年全國兩會提出“關注教育改革,助推教育發展”的主張,學校應順應時代潮流,緊跟教育改革步伐,完善學校辦學自主權及評價監督機制,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實現教育以人為本。通過教育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夢想的高素質人才,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為個人今后多向發展提供全面準備。因此公共選修課改革迫在眉睫。
(一)公選課課程設置不合理。
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學校在課程選擇上未將學生興趣與需求納入考慮范圍,有些學校甚至硬性規定學生選擇課程方向,學生必須在公共選修課的一些模板中修滿一定數量的學分,且那些課程大多是學生的非專業領域,這些學分與畢業資格的獲得直接掛鉤。這些規定的意圖非常清楚,促使學生多接觸不同學科信息,有機會接受其他學科訓練,實現知識結構的學科交叉[2]。學生可以通過選課系統選擇課程、教師及上課時間和地點,但選課的時候,學校只是例行公事,通知學生選課方式和時間,學生對學校開設公選課的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學生根據老師或者學長學姐的建議選擇,有些甚至沒有任何了解,僅憑課程名稱選課,缺少科學性。
學校對于一些熱門課程的開展力度不夠,選擇某一課程的學生人數過剩時,學校只能把部分學生調劑到其他冷門課程上,違背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主觀意愿。且選課系統比較薄弱,經常在學生選課的關鍵時刻發生癱瘓現象,直接導致一部分學生因此選不到自己中意的課程,所以學校應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從根本上幫助學生選擇自己想要選修的課程,達到全面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師資和教材配備短缺。
一個學校對公共選修課是否重視,師資力量占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校根本不重視公選課的師資配置,直接從學校任課老師中選取一部分老師擔綱公選課的教學任務,而忽視專業是否匹配等因素。近年來連續擴招后,教師疲于應付教學和科研的考評,壓力較大,沒有充分時間和精力準備公選課教學,再加上學校對開設公選課的教師缺少實質性特殊獎勵,使教學缺乏積極性。且多數任課教師對公共選修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公共選修課是專業課程之外的課程,不需要嚴格要求和管理[3]。其結果是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師之間、課程組內部乃至學院很少組織公選課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研討,教師缺乏競爭與合作的學術環境,主動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環境和動力不足。
通過調查訪問,公選課教材或者參考書目的問題亟待解決,大多數公選課教材缺乏科學體系,隨意拼湊。大部分來源于教師推薦,學校可能由于每門課程的參與人數及實際開展的公選課門類等不確定因素,并未為各門公選課配備專業教材。如一些藝術類輕松課程,直接以視頻或新聞等教學內容代替講課,缺乏專業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散漫,行為不拘,降低學習效率。
(三)公選課的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由于學校對公選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沒有明確規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公選課結業后沒有專門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測評,不容易帶動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和心態進行反省。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反饋,比如,教學內容沒有與課程主題緊密結合,不能切實聯系實際發散學生思維,一些公選課老師的教學態度散漫,教學缺少計劃性和目的性,上課內容和形式比較呆板,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或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之互動。學校對教學和考核過程缺乏監控和管理,沒有明確提出監督考核措施和課程考核標準。學院公選課大多是任課教師以試卷作為考察形式,且教師會在結課之前對教學重點進行反復,學生即使不上課也能以較高成績通過考試,從而變相縱容學生不去上課,使考試流于形式,體現不出課程的應用性,達不到開設公選課的目的[4]。
(一)教師增強公選課認同感,培養職業道德情感。
教師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加強對教育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心,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校內公選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用,加強課堂平時考核、監管。注重教學方式改革,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將課堂講解與戶外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實用化,貼近生活。課堂不只是教師的課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容忽視,以學生為主體,多傾聽學生聲音,在交流中擦出知識火花,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采用多種考核形式,多方面、多層次檢驗學習效果。
教師之間、學院之間組織公選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研討,為教師營造平等、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努力實現學科交叉貫通,以公選課為載體,以學生自身專業知識為基礎,深入淺出地融匯和貫穿學科與學科之連接。鼓勵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教授、骨干教師開設公共選修課。同時可積極向校外尋求稀缺資源,聘請其他院校和行業的專家、成功人士開設公共選修課[5]。
(二)加強對學生的選課指導。
學生首先應該通過學校教務處網站對學校公選課運行流程加以了解,對各門公選課的任課教師進行了解,以便課程開始之后促進與老師的交流與互動。引領學生由被動地位至主導地位,實現由“接受者”過渡為“研究者”,主動將校內公選課當做拓寬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途徑。
對一些長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可在學校網站上傳教師的教學視頻,為下一屆學生選修公選課提供必要參考。觀看教學視頻的方式可較直觀地促進學生對某一門公選課及任課教師的了解,學生一次選擇成功的比率將大大提高。
(三)科學建立教學考察體系,加強對公選課教學質量的評估。
完善其考察制度、選課方式、考核方式、開課制度等,將公選課權力下放,全面加深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及學生對校內公選課的理解和認識,加大教學質量監控力度,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地位。建議組織教學督導人員對公共選修課程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突擊抽查與評估。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各系、部教師多開設一些有關科技前沿學科和研究熱點內容的選修課程,實現多種形式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一步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6]。對于表現優秀的任課老師可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對一些反應良好的課程予以立項和經費支持,爭取建設一批高水準的精品課程。有利于加強教學管理部門對公選課教學的管理,不斷優化課程,提高公選課教學質量。
引導學生根據專業需要、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選擇課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從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角度出發,結合各院系專業布局情況,對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進行進一步論證,重新修訂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課程內容應適合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結構要真正體現學科交叉、培養學生良好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要求。組織一些有關公選課的比賽,如“最受歡迎公選課”、“公選課評比大賽”等,以體現學校老師和領導對公選課的重視程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成功開設和發展并不是某單一因素造成的,而受學校、教師和學生這三方面因素影響和驅動。通過加強公選課教學管理,推動學生知識面拓展和多元化發展,努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1]王敏,謝東.高校公選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3).
[2]陳聯,孫慧.國外公選課的設置及其借鑒意義[J].當代教育論壇,2009(2).
[3]邱澤國.高等學校全校性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9(12).
[4]李粉紅.新建本科院校公選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計算機,2014.
[5]朱明.高等學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報告(下半月),2013(2).
[6]周德軍,朱瓊,謝維竹,常志斌,鞠建國.高等學校公共選修課課程教學改革調研分析——以江蘇大學校公共選修課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為例[J].科技文摘報·教育周刊,2010(6).
本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省級指導項目《關于大學生公選課課堂學習參與程度》(XCX2014042)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