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玉
育人于生活,育人于無痕,這一直是我追求的境界。為了使學生不僅愛自己、愛親人、愛國家,更能感受到周圍人對他們的關愛,我一直努力在點滴之中讓學生感受到關愛與幸福。
一、有一種愛叫付出
孝順尊敬父母是我德育的主題。我經常提醒學生們:“父母給了我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就應該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而德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良好的教育契機,這種機會是可遇不可求且轉瞬即逝的,所以一旦遇上就千萬不要放過。記得有一年的冬天,外面飄著雪花,我正在給學生們上課,忽然聽有人敲門,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鄰村的學生家長,圍脖上、帽檐上滿是雪花,很歉意地說:“對不起,老師,孩子的書落家了……”我接過書后將這本語文書高高舉起,問道:“這,僅僅是本書嗎?”學生們也很聰明,異口同聲地笑答:“是愛!”我低頭看著那名學生,笑著說道:“把愛接著!”回到講臺后我意味深長地說:“對,這就是愛,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份愛到底包含了什么?”孩子們經過了一翻細數,發現這份愛原來包含著爸爸頂風冒雪騎車走了五里路才來到班級門口,也包含著對孩子沒有書看的牽掛。最后我總結說:“愛是什么?愛,就是他們能時刻惦記著你并能為你無怨無悔地付出!”全班學生鼓掌喝彩。
二、有一種愛叫關懷
星期一早自習還沒等我點名,同學們就很焦急地說:“老師,祖思寒這周不能來上課了。”“老師,他的腳劃傷了,縫了好幾針呢。”“老師,他不能下地走,只能在床上休息。”我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說:“這可怎么辦呢,祖思寒本來學習知識就慢,這下更攆不上了。”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一個個小手慢慢舉起來,“老師,放學后,我幫他補數學。”“我教他英語單詞。”我用贊賞的眼光看著孩子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信有了你們的關懷,祖思寒會很快康復回到我們這個集體中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主動去愛,讓同學們的關愛永駐心間。
三、有一種愛叫等待
有位哲人說過,教育應該是留有空白的藝術,30%是啟發,70%是等待。因此,我不會期望每一次的付出都產生立桿見影的效果。
農村的學生在農忙季節到校都非常早,有的甚至早6:30就到校了,離上課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呢。這么長的時間都在玩耍和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時間就這么浪費掉了,而我又不能這么早和學生一起到校,得想一個辦法。
“同學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還沒等我說完,同學們就異口同聲地接了下去。“那么你們的晨又是怎么過的?”學生們你瞅我,我瞅你,誰也不吱聲。“這樣吧,老師給你們一個建議,早晨到校后,先圍著操場跑步,能跑幾圈就跑幾圈,直到跑累為止。然后,背誦一首唐詩或宋詞,等老師來后,背給老師聽,并能夠說出對詩或詞的理解。接著是游戲時間,最后晨讀英語。老師想看一看,誰能戰勝自己,每天堅持完成這幾項任務。”
時間慢慢地過去了,我一直在等待著……一個月以后,我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體會。“現在,就算老師沒有安排任務,我們也會珍惜時間,該干什么干什么。”我舒心地笑了,我要為學生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身體和意志基礎。
四、有一種愛叫分享
愛是最高的師德,我知道,教師的胸懷就是學生的舞臺,我要盡可能拓寬舞臺的寬度,讓所有學生都能自由快樂地去演繹自己的人生。
由于我在農村教學點工作,班級只有八名學生,其中有四名學生幾乎沒有課外書可以閱讀,有書的學生也不肯把書拿出來和同學分享。怎么辦呢?我回到家里,從兒子的書架上找到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四本書拿到班級。我告訴學生說:“這是金龍哥哥送給你們的書,希望你們能拓寬自己的視野,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下課后學生們紛紛過來拿書看,兩人一本。由于班級只有一個男孩,我給他拿了一本《讓男孩成功的100個故事》,這樣就會有三個女孩看一本書。我相機地說:“金龍哥哥都舍得把他心愛的書送給你們看,老師看見有的同學書包里也有好書,你們愿意拿出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有書的孩子紛紛把自己的書拿出來放在班級的小書架上。“看,這樣我們就可以一人一本書了。但是看別人的書一定要細心保管,不要弄壞也不要弄臟。我們每天抽時間看書,周末可以拿回家看,一定要一本書看完才可以換另一本。”
這樣的交換閱讀一直持續著,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原來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學會分享也是一種幸福。
五、有一種愛叫尊重
家訪是班主任必做的工作。有些家長(特別是問題學生的家長)把家訪看成了告狀。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師家訪,總是以報“憂”不報“喜”的行式出現。報“憂”不報“喜”的家訪行式,其中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利于發展教師和家長的聯系,也不能使家長很理智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頓,要么無可奈何。
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美術老師閑談中,得知尤博的美術成績較好,我抓住這個機會,當著他的面向他的父母報喜,并提出如果在學習上也能這樣出色,做個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這下可真奏效,他上課認真了,課間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了。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寫了家校聯系單。他只要一有進步,我就設法給他“報喜”,使他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他,希望他進步,這樣他就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覺性,從而獲得了更大的進步。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希望我的學生內心都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仁愛精神,有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更加希望他們能夠在生活體驗中激發道德情感,通過自我反省、自我領悟、自我內化,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