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晶晶
【摘要】委婉語是一種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達說話者思想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語言現象。本文從禮貌原則角度出發,著重分析英語委婉語在禮貌原則中的體現,以期為委婉語與禮貌原則做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委婉語 禮貌原則 準則
一、委婉語及其內涵
委婉語來源于希臘語,其意思就是好聽的言語。委婉語產生于人類文明早期。由于當時科學文化不發達,人們盲目地把語言和事物等同起來,對許多現象如刮風、洪水等自然現象不理解,因而感到神秘和恐懼,這樣便產生了迷信心理,禁忌語便開始產生。目前,從禁忌語發展而來的委婉語已成為人們根深蒂固的習慣。
二、禮貌原則
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利奇(Leech)提出禮貌原則。他認為不少情況下人們違反合作原則的準則是出于禮貌的考慮和需要,是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把不禮貌的表達降到最低。利奇的禮貌原則包括以下六個準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
三、英語委婉語在禮貌原則中的體現
委婉語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因其婉轉、禮貌等特點,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因此,委婉語在言語交際中的突出特點非常符合禮貌原則。以下是以禮貌原則為理論依據,對英語委婉語在禮貌原則中的體現進行分析。
1.委婉語在得體準則中的體現。得體準則是禮貌原則中最基本的一條準則,它要求盡量少讓別人受損,盡量多讓別人受益。例如:
(1)Open the window.
(2)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3)Its cold here.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句說話人運用命令句,其語氣最強烈,對聽話人的“損”最大,而第三句的語氣最委婉,最間接,對聽話人的受損程度降到最低。
2.委婉語在慷慨準則中的體現。慷慨準則要求盡量少讓自己受益,盡量多讓自己受損。例如,當我們想向別人借一本書的時候,可以有以下幾種說法:
(1)I want to borrow your book.
(2)May I borrow your book?
(3)Would you mind lend your book to me?
以上三句話都表達同一個意思,即“向他人借書”,但從第一到第三句,語氣逐漸變得委婉、緩和,符合盡量多讓自己受損的準則。不強求對方,采取一種避實就虛的手段來達到尋找答案的目的,遵守慷慨準則。
3.委婉語在贊譽準則中的體現。贊譽準則要求盡量少貶損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日常交際中,一些“卑微職業”不愿被人提及。為了減少這些卑微職業給工作人員帶來不安,英語中常常把這些職業委婉化,使其變得高貴。如把dustman(垃圾清理工)稱為sanitary engineer(衛生工程師);把cobbler (補鞋匠)稱為shoes rebuilder (鞋子復原師);把barber( 理發師) 稱為 hairtician(發型設計師)等。這些規約性委婉語從禮貌原則的贊譽準則出發,努力提升他人的地位,增強他人的自尊心。
4.委婉語在謙遜準則中的體現。謙遜準則要求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損自己。當有人詢問 “Have you met my brother?”通常地道的英語否定表達是“I dont think so.”或 “Im afraid not.”等,它們和歐美人回答“Thank you”或“Excuse me”一樣,都符合謙遜準則。
5.委婉語在一致準則中的體現。一致準則要求盡量減少雙方之間的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之間的一致。當會
話雙方遇到必須要表明某一立場、態度而實際情況又不容許坦誠直言時,交際雙方便會運用委婉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
A:She is a beautiful girl,isnt she?
B:Sure,her hat looks nice.
B的回答好像與A的問題不相關,但他的意思很明確“The girl is not beautiful.”這一委婉說法,既沒有掩蓋住自己說話的意圖,又能使聽話人不失面子,既縮小了雙方的分歧,又擴大了自身和他人之間的一致,體現了一致準則。
6.委婉語在同情準則中的體現。同情準則要求盡量減少雙方之間的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之間的同情。委婉語常出現于一些敏感話題中,如死亡、身體缺陷等,以使說話者盡量增加對對方的同情。如用“unable to hear clearly”(不能看清楚)代替“blind”(瞎子),用“self-termination”(自我了結)代替“suicide”(自殺)。這些都體現了對弱者的同情。
四、結語
委婉語的產生和使用與禮貌原則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委婉語在禮貌原則各準則中的體現說明了委婉語的重要性以及禮貌原則的意義。正是委婉語的合理運用,才使得人際交往能夠順利地進行。通過委婉語和禮貌原則的結合,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說話分寸,解讀交際對象的話語,從而避免交際失誤。
參考文獻:
[1]Allan,Keith & Kate,Brridge.Euphemism & Dysphemism: Language Used as Shield and Weap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吳松初.中英當代流行委婉語的文化比較[J].現代外語,1996 (3):59-61.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彭增安.語用·修辭·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2015年度遼寧省社科聯基地委托項目,項目名稱“網絡語言的演替及社會心態研究”,編號2015lsljdwt-74。主持人:馬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