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高職院校開設美術基礎課程的價值分析
周娜
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不僅僅是培養高技術人才,而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術的綜合型人才。通過對藝術課程的學習和熏陶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力、審美力等綜合實用能力。而美術基礎課程的開設,又能讓高職院校實現專業教育、科學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審美 教育 藝術 課程
在當前高職教育中,藝術課程由于受到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和限制,總是處于比較“邊緣”的地位,只有藝術、師范等相關院校才開設與專業相關的美術課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怎樣培養出高素質的實用技能型人才,成為高職院校應該研究的方向。藝美術基礎課程如何在職業教育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需要教育專家和學者高度關注并予重視,不是停留在口頭上。
1.國外:在通識教育的影響下,教育界和學者不斷呼吁各高校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知識全面性的培養。上世紀 70年代末,以美國為首的教育改革全面展開,開始注重知識、技能、美的鑒賞力、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等相關課程的建設,成為學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品質課程。
美國的職業教育是全球發展最快的一個國家,從小學就進行職業灌輸的美國,以美術教育為基礎教育的核心科目,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更加重視美術對社區學院學生綜合素養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并通過藝術實踐充分提高個人修養,不僅讓學生及時了解民族藝術文化和世界多元藝術文化的發展狀況,又發揮了認識、審美和教育三方面藝術的社會功能作用。如薩吉諾大學形成師范特色的培養模式——開設專業選修課里的藝術欣賞課,學院的教學目標否定低水準的單向傳授知識,贊同學生對人類文化、藝術成就欣賞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儲備,更會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其美術課程結構體系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即圍繞知識面、創新能力和實踐力。但其他發達國家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就沒有那么敏感,如日本的職業院校發展比較緩慢,忽視對美術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個性和創造力;德國職業能力培養模式也是以“職業”為中心,對合格“人”和“公民”的培養關注不夠全面,導致培養出的學生思想素質、生活技能和知識全面性存在一定不足。

2.國內:我國高職教育前階段的發展以職業理論知識為主,在上世紀 90年代,才開始關注高校學生對人文素養、審美素質、創造力等全方面能力的培養。但大部分高校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課程改革進行的更是不盡人意,更沒有設立科學性的美術課程設置系統。雖然只有部分高職院校只開設了美術欣賞選修課程而已,但都是隨波逐流的應付形式,如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只是單一的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而開設的影視欣賞選修課;如廣州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欣賞課開設非專業的平面設計、嶺南藝術等美術課程,而是針對專業特點就地取材設立相關的美術選修課。如果你去問學生在藝術選修課程里學到了什么的時候,他們會很快的回答說“沒感覺學到什么,就是覺的有意思,比較輕松,沒什么壓力才會選的”。只有個別大學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開設提升審美情趣、創造力的美術課程,如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選修課開設人文科學與藝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目的就是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力,讓學生成為內外兼修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
我國 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將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求新階段高職教育應以提高素質、提高綜合能力為首要任務。2013年 4月教育部并組織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要求“藝術教育”是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當今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一些專家和學者也不斷的呼吁高校要加強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并紛紛發表論文和著作闡述藝術教育在教育中的價值和影響,如美學家滕守堯在論著《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中提出了“生態式藝術教育”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感覺、人文素養和創造力,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高級智慧的教育,使學生終身受益。董步學的著作《高等職業教育學》和蔡炎斌的著作《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在審美教育方面,也詳細闡述了“審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觀點。南師大的屠美如、樓必生、許卓婭三位學者,提出“藝術綜合教育”的觀點,建議將美術、音樂、文學三門學科打通,設立綜合藝術的課程。與此同時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決定》中,要求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不論是文科學生還是理工科學生,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健全的心理素質,在技能、創造力、價值觀、審美意識、獨立探索等方面要全面發展。
美術基礎課包括:美術欣賞、工藝制作、色彩應用、國畫、書法等內容。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需要設立美術基礎課程,以必修和選修結合的形式,2/10的課時比例,占有 1-2分的學分考核,不分文理科開設公共美術欣賞課程,以多媒體形式為主的欣賞課,通過欣賞中外美術優秀作品、了解美術歷史和文化,能提高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創造美、欣賞美、鑒別美、批判美、接受美的藝術欣賞力;從專業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基礎和個性發展,及社會的發展方向,開設工藝制作、色彩基礎等選修課,色彩能提高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在生活中做色彩的主人;工藝課的學習,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實踐能力上一個新的臺階。
因為選修的學習對學生個體的發展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會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用“美”的心靈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開設具有重要的文化精髓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國畫等第二課堂,提高學生人格之修養,修善其身,凈化心靈。
總之,美術課程的學習會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心里健康的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名具有社會價值的棟梁之才。
1.個人價值:高職院校應該以提高素質水平的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重視美術對學生延續性發展的價值作用:(1)能力方面:通過科學有效的美術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讓學生修身養性,并能塑造獨立的個性,具備可持續人格發展的能力。(2)智力方面:有助于想象力、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腦力和動手能力的協調性。(3)素質方面: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勇于面對現實,促進學生真、善、美全面發展。誰又能否認技工類的學生在機械操作時,不需要工藝的美,不需要耐心的精神;不需要高尚的情操嗎?因為提升個人修養比提高專業技巧更重要。
2.社會價值:通過本人多年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體會與經驗,發現在美術教育中,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賞析和藝術實踐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了解或掌握了美術有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能增加對文化的自信與自覺性,即豐富了學生人文素養和精神世界,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素質,形成具有獨特的視覺審美力。其次,高職院校通過美術教育,會讓學生在社會的實踐中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健康、自由的生存與發展。最后,更主要的是在我國高職院校開設美術課程會掀起學習美學文化的熱潮,讓優秀的傳統美學文化面臨失傳的困境下,得以繼續傳承,成為繼承傳統文化新的轉折點。
在終生教育和生涯教育思想逐步普及的今天,職業教育培養的基點應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學生個體的生涯發展為出發點,以學生個體的“繼續學習”和“更好就業”為宗旨,全面培養真、善、美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是當前課程改革的問題思路和關鍵所在。
高職課程中藝術課程的設立為高職課程的框架體系結構的完善成為必要的補充,誠然有其存在的科學性、可持續性價值意義。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專業方向已經沒有文理之分,素質培養將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熬C合素質”的現代教育理念使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只定位在“素質教育”型人才的培養上,著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創造力應成為廣大高職辦學的主要方向。如何挖掘美術課程本身的有效元素,以最大限度的價值服務于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需要,則成為辦好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1]姜大源.論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征與課程觀[J].課程·教材·教法,1997(8).
[2]黃岑.美國高校通識教育中的藝術素質培養[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
[3]萬秀蘭.美國社區學院的改革與發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5]朱文富.日本近代職業教育發展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6]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遼寧營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