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省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切入女性視角,發展湖湘音樂文化產業,利于我省文化全面而協調地發展,同時有利于實現湖湘女性文化的當代價值,增強個性性別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因此,本文依據當前女性在湖湘音樂文化發展上的現狀,定位女性的優勢和劣勢及其在國際國內市場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發揮女性創造性思維,結合本土個性意識、女性名人效應等策略建設湖湘音樂文化,推進湖湘女性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婦女發展與社會經濟共同發展。
【關鍵詞】女性;湖南文化產業;音樂文化;發展策略
在世界文化產業競爭加劇的新時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原則促成了女性文化的發展。女性不再處于卑微的位置,而是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發揮作用和價值,特別是在湖湘音樂文化上,女性扮演的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女性在湖湘音樂文化上的發展策略是利用女性的優勢培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新型湖湘音樂文化,建構湖南人文精神,創新湖南音樂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的促進作用。
一、女性在湖湘音樂文化發展上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湖湘文化異軍突起,湖湘音樂文化也隨著發展起來。隨著女性的發展,其在湖湘音樂的發展上也占據了不可代替的位置。
湖湘音樂包括民族歌舞器樂,涵蓋了湘劇、祁劇、湘坤、花鼓戲、韓劇等13個劇種的地方戲劇。在這些方面,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引領和創新作用。湖湘音樂文化正處于一個發展階段,女性在湖湘音樂文化文化發展上的貢獻也日益體現:明代成化年間,湘劇起源發展,以《琵琶記》和《拜月記》為代表作,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將故事中的人物動情演繹,推動著湘劇和湖湘音樂文化的發展;1961年李谷一將《劉海砍樵》中的胡秀英一角帶出省門,讓花鼓戲聞名于大江南北;2014年大型歌舞劇《夢幻桃源》中的桃花姑娘和武陵漁郎的曠世情緣,不僅僅是女性對愛情的傾情演繹,更是一場土家文化的文藝暴動。
在各類民族民間舞蹈音樂中,有眾多女性同臺合作的《十二月采茶》《耍交情》《伴嫁舞》等呈現農民在“四月八”的農業季節中勞動的繁忙情景、愛情的忠貞不渝、婦女出嫁前的悲慨心情等,展現湖湘音樂的魅力。
毋庸置疑,女性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在湖湘音樂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如何充分發揮女性“代言人”的作用,筆者做了以下的策略分析。
二、女性在湖湘音樂文化上的發展策略
(一)發揮女性創造性思維,建設湖湘音樂文化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在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思維能力,它的特點是創新。創造性思維主要由創造性想象力、直覺力、靈感力、求異思維能力、類比推理能力和創造性綜合能力構成。
對于杰出女性特別是女科學家的創造過程的分析,并未發現女性與男性太多的異同。正是因為男女杰出人才共同具備了創造思維能力,所以才能在某個專門領域對社會作出杰出的貢獻。女性與男性一樣,都具有產生創造性靈感的能力,這是被無數事實和女科學家的創造發現證明的事實。
換而言之,雖說女性在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絕不影響她們與生俱來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從最初的紡織術,到女書,再到如今的各行各業,都有女性獨有的創造性。憑借女性的細膩心思,各種突發奇想的誕生,也就促成了女性在各行各業的發展。湖湘音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也要利用女性的創造性思維,打造新型的路徑,發展湖湘音樂文化。
著名演唱家李谷一就開創了先例,首個利用氣聲唱法演繹《鄉戀》,是中國大陸第一首通俗歌曲。吳碧霞將花鼓戲《洗菜心》唱得委婉婉轉,也能把詠嘆調《晴朗的一天》唱得大氣磅礴,這都是音樂的創新。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足見女性在音樂上的創造性。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女性的創造性思維,也是湖湘音樂發展過程中不能不利用的一項重要內容。培養創新精神和開拓性的建設人才,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湖湘音樂文化發展的需要。湖湘音樂與女性的創新性思維相輔相成,音樂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激發和強調女性的創造沖動,女性給音樂文化一個載體,促成音樂的發展。
(二)結合本土意識,利用校園女性文化建設,打造“湖湘音樂品牌”
湖湘音樂文化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我們可以試著將它當成“湖湘音樂品牌”。任何“品牌”的建立都有一個過程,品牌的建立不僅要求創始人員要有品牌意識,還與市場的考驗、管理者的經營視角有關。而打造“湖湘音樂品牌”是將湖湘音樂文化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如此,“湖湘音樂品牌”就必須是新穎個性,獨樹一幟。
打造“湖湘音樂品牌”需著眼于本省的省情,堅持本土化效果。分析湖湘音樂文化與他省他國音樂文化和審美的差異,在本質上有明確的定位。校園女性是最好的載體。
目前,湖南各大高校部分是以女性為主體建設的音樂文化社團等作為校園文化活動進行的主要平臺。以湖南女子學院為例,他們有以女性為主體而設立的校園苗鼓隊,具體有鮮明、具體、科學的思想宗旨為引導,形式不顯單一、內容不顯老套。又加上學校規范和加強校園音樂文化社團的制度建設,充分肯定女性組織的音樂社團在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促使音樂藝術社團的可持續性發展,對優化高校校園音樂環境、加快校園音樂文化建設和湖湘音樂文化的步伐具有深遠意義。
在女性組織的音樂文化社團制度建設上,要突出女性獨有的魅力和個性,在明確社團基本宗旨的同時,激發和引導學生們獨立創新的意識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省情,學習和倡導本土、本民族文化,對其進行傳承和發揚,讓更多的人有意識地去傳播和創新湖湘音樂文化。另外要加強對社團的扶持力度,在社團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和社會應給予相應的場地、設施與資金等支持,為音樂藝術社團持久、穩定的發展提供基本、可靠而有力的保障。
在湖南高校音樂藝術團體會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地去為湖湘音樂文化做宣傳。吉首大學于1998年成立女生民歌合唱團,以演唱湘西地區民歌為主,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個性突出。演唱主要作品有湘西土家族《土家族民歌聯唱》《苗家歌唱共產黨》《桑木扁擔軟溜溜》《馬桑樹兒搭臺燈》等。當然還有湖南女子學院打造的苗鼓隊,也是如此。像這種類型的合唱團和苗鼓隊,不僅在本校校園弘揚了當地民俗、民情的文化精髓,而且還走出國門,在世界的舞臺進行展示和傳播,意義深遠,是打造“湖湘音樂品牌”的不錯方式。
校園女性把湖湘音樂文化融入校園音樂文化建設。校園女性能夠對本土、本民族的音樂進行實地采風,真實、具體的感受和接觸各種不同的民間、民俗的音樂形式。校園女性借助校園的大舞臺,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和了解,在校園的大舞臺進行民族音樂的展示,推動湖湘音樂文化的傳播。校園女性能夠推廣一些本土易學、易會的民族樂器,增加人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校園女性通過義務演出的形式及形式多樣的本土音樂展演活動,服務于大眾的同時讓大眾明白,民族音樂是大眾的音樂,不是遙不可及的。利用校園女性,通過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能夠讓湖湘文化的精神實體得到更好的展示。
總體而言,湖湘音樂文化的思想精髓必將對湖南高校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校園女性的傳播和創新功能,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扎根本土、本民族文化的土壤,結合本省省情,借助校園女性力量是走出一條真正適合、具有本省特色的湖湘音樂文化建設的道路的有效途徑。
(三)利用女性名人效應,擴大影響,提升湖湘音樂文化的價值
影響音樂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其可能是本身內容定位、價值效應或者主觀意識。在中國,公眾人物亦或是名人,對國民和整個社會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女性名人代表的是一種號召力和影響力,在湖湘音樂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借助女性名人效應,對于擴大湖湘音樂文化的影響和提升湖湘女性音樂文化的價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豐厚的人文底蘊。女性名人特別是音樂家能夠帶動本土特有的人文底蘊,將湖湘音樂文化的內涵帶向全國,帶向全世界。女性音樂名人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所謂的女性名人效應,不是趨之如騖,而是利用音樂名人帶出的積極部分,帶動更多的人積極地投身湖湘音樂文化發展大潮中。女性名人的精神內涵、審美情趣、良好人格等,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眾多耳熟能詳的從湖南走出去的音樂名人有李谷一、宋祖英、張也、吳碧霞、陳思思等,她們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宋祖英的一曲《辣妹子》,唱出了湘女的潑辣,灑脫,音樂中滲透著湖湘的人文精神。張也、李谷一等歌手們的民歌,都具有湖湘音樂文化的特點—利落中不失動情。當年李谷一在花鼓戲《補禍》中飾演劉蘭英一角,讓她小有名氣,到最后成為進軍北京的第一個湘妹子,這一舉動帶動了更多的人進軍民族歌壇,將湖湘音樂文化推向全國。這都是女性名人帶來的積極效應。
帶有湖湘文化色彩的湖南音樂文化是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在目前湖南音樂文化建設中,關于湖湘文化的滲透和影響還稍顯不足,因此需要深化女性音樂名人的積極效應,讓更多的人能正確地對待、深入探尋與分析湖湘文化對湖湘音樂文化的影響,樹立新的湖湘音樂文化理念,以此更好地構建和推廣湖湘音樂文化。
(四)利用不同地區的音樂特點,結合女性優勢,推動并豐富而多元的湖湘音樂文化文化的發展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音樂文化,如:衡陽祁東的漁鼓、祁陽小調、吉首湘西打溜子、湘西苗歌、岳陽洞庭大歌、長沙望城皮影戲等等豐富多樣的民間、民俗音樂文化形態,構成了湖湘音樂文化的各個分支。每個分支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然,每個地區的音樂文化都各有差異,人們對于其音樂文化也有不同的定義。但是不管是何種音樂文化,最終一定都要達到一個目的,便是推廣和深化價值,讓大眾熟知其音樂文化的深意,豐富湖湘音樂文化,促進其多元性。那么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一個極具包容性的載體去接受、傳播、創新它,女性便具有這種特點。自古以來,女性的博大胸懷,那極特殊的包容性的特點就順理成章地成就了她們的這一任務。
今天,湖南致力打造和推行文化強省,這些區域性的音樂文化差異就必須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去傳播和發展。女性結合自身的包容性和創造能力,將民間、民俗音樂文化、極具特色的區域性的音樂文化,適時運用到整體的湖南音樂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中,通過藝術展演、實踐、實地采風等各種音樂文化活動形式,促進人們對湖南本土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同時對于傳承與發展地域特色文化也會起到很積極的作用,自然而然地推動了湖湘音樂文化的建設。
湖湘音樂文化發展是一個獨有而特殊的產業,女性是音樂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和推動者。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利用成熟可行的文化發展模式,適時進行自我淘汰,自我更新,推動女性在湖湘音樂文化產業培育核心竟爭力,發展湖湘音樂文化,豐富湖湘文化,成就湖南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周甬琴,中國女性音樂文化研究綜述[J].大眾文藝,2011.
[2]羅婷,李會軍.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性別策略[J].湖南社會科學,2014.
[3]金樂,鄧和秋.湖湘文化創新與湖湘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0.
[4]張益琴.女性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角色定位與價值——以甘肅文縣白馬藏族為例[J].藝術探索,2010.
[5]解曉靜.試析新時期大眾音樂中女性意識的形成與社會環境[J].中國音樂學,2007(01).
[6]湯亞汀.社會性別與音樂[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02).
[7]唐海燕.湖湘地域音樂文化研究——益陽地方音樂[M]長沙:湖市人民出版社,2011.
[8]王文君,以湖湘文化為依托的湖南高校音樂文化建設研究[J].音樂創作,2012.
作者簡介:周美玉(1981—),女,漢族,湖南攸縣人,湖南女子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