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亮梅 孫伶俐

摘 要: 近年,高職畢業生已成為就業的生力軍,他們在校園所受的職業化素質訓練和上崗技能訓練,已基本能適應企業所需,但在軟實力方面,仍突顯一定的問題,例如個人內在動力不足、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不強、職業意識薄弱,職業心態不太成熟等。本文關注畢業一年內的高職生這個群體,從企業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其軟實力缺乏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案,試圖加速他們從校園人向企業人的轉變,以適應企業人力資源持續發展的需要,進而適應企業戰略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高職畢業生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5-0017-03
一、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S公司,中國商業企業的領先者,線上購物位居國內B2C前三,線下實體門店1700多家,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引領零售發展新趨勢。近年來,隨著華南大區的高速發展,對高職工商類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S公司與我校就專業與企業崗位的硬對接進行了產學研合作。雙方合作形成以社會人才需求和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的“訂單班”,學校每年都為企業輸送實習生和畢業生。
(二)問題的提出
這群90后高職畢業生已活躍在各行各業一線基層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他們有思想、有活力,敢于創新。但在心理認知、從業態度等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他們轉型的困難,他們跨入崗位不久,便集中反映出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心氣浮躁、急于求成,自認為我會做的已經非常熟練了,不需要重復再做同一個工作;有的不會主動溝通與解決問題,遇到困難非常有依賴性,合作意識不強;還有的面對團隊共同的困難,持有事不關己的態度,缺少一定的集體榮譽感等。以上問題帶來的后果是:企業人員流動性大,影響人才梯隊的建設,進而影響團隊凝聚力和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對高職學生從校園人向社會人轉型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問題分析
為更加正面地看待高職畢業生轉型的問題,我們特地與部分學生通過面對面探討、網絡訪談調查等方式,與他們深入交流,現將調研情況以下表的形式做出歸納(如下表所示)。
上述問題簡單分析如下:
(一)個體認知失調
費斯廷格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在現實社會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處處可見,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導致內部的不一致,當人遇到不一致的事物時,可以理性化處理,從而達到心理或認知的一致。倘若人不能做到這一點,則心理上就會產生痛苦的體驗,即認知失調。
在此,最關鍵的是高職畢業生作為職場新人,把職場當成校園,把在校園的認知帶入職場,從而或多或少按照以前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去行動,當其發現在現實中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或等待、或依賴,或放棄,如果沒有理性化處理,則失調感會越來越嚴重。例如不適應職業規則,人際關系不理想,繼而自信心受挫。
(二)校園職業塑造表面化
校園職業塑造的落角點放在了“訂單班”,其中校園要關注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企業看重什么樣的人才,如何通過課程或宣傳等告知學生,是學校需要做的事情。另外,部分課程流于形式,沒有主動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在學生遇到現實社會問題時,抗壓能力不強,無所適從,或者新生不良情緒。
(三)企業新員工培訓體系有一定缺陷
由于企業經營的需要,有的部門以工作忙,人手不足為借口,草草結束統一的入職培訓后,馬上分配新員工工作,隨意性較大。另外在崗培訓缺乏互動與反饋,沒有反饋,員工也不知道如何改進,企業也無法了解員工真實想法,因此,總讓員工認為要么沒有培訓,要么培訓看不到希望與效果。
三、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人力資源問題往往牽涉文化、制度與人三個層面。本文實質要解決的是人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從人的需要出發,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歸宿,以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我們認為,物理環境、福利、工資不是提高員工效率的主要因素,而職工的情緒、動機、心理因素、人際關系才是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谏鲜龇治觯覀冡槍Ω呗毊厴I生群體,有必要“幫助員工自覺認知”、“引導員工主動參與”、“創造員工發展平臺”,從這三個方面保證企業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通過企業內部EAP援助,幫助員工自覺認知
如果兩個認知之間相互矛盾,我們可以試圖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他與另一個相一致,一般最直接的方式是當事人自己的心理調整。從上述調查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試圖通過企業內部EAP援助計劃來幫助他們調整其認知,進而改變行為方式。
1.調整個人認知
學生從離開熟悉的校園到走上工作崗位都會有一段孤獨期,適應快的一個月就能過去,適應慢的或許需要半年。首先,應該培養建立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例如設新員工咨詢室,進行挫折教育、認知教育,進行生涯規劃管理。讓員工在工作初期告誡自己客觀看待新工作,不能期望值過高,應該細水長流的發揮熱情,讓工作不斷有驚喜。其次,如果員工思想里有很明顯的認知錯誤,比如過多追求成就,完美主義、絕對化和災難化等,引導員工討論這些不合理的認知,恢復其行動的力量。
2.改變行為方式
要改變新員工的行為方式,實質就是幫助新員工融入團隊,搭建一定的人際關系網。在上述新員工調整個人認知,融入企業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員工融入工作團隊,例如S公司每次在大型電商促銷戰中,各個團隊不斷地進行協作才得以圓滿完成任務。如果做助理的、做訂單處理的員工,每件事情總是拖拖拉拉,不催不做,不急不做,那涉及各個環節的員工還能安心工作嗎?如果缺乏團隊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即使能力再強,也會影響團隊的效益,企業是不會重用的。
(二)通過校園和企業平臺各種活動,引導員工主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