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中學
將心比心,用大愛與學生同進步
——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課題
李秀英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中學
作者所在的工作單位非常注重對班主任和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學校的德育理念“勵志善學,自強不息”引領下以及在年級組長的指導下,作者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原則以及信念。本文通過在描述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將心比心的態度以及學生在此熏陶下發生的改變來探討“將心比心”的重要性以及舉例說明當代高中學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引出作者的工作信仰“大愛,同進步”,旨在為自己及同行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勵志;自強不息;將心比心;大愛
近年來,有不少的老師都在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從某種程度上,這個評價有它的道理?,F代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但學生身邊的誘惑越來越大。偏頗的家庭教育或許把學生的學習目的緊緊定位于物質上或者學校的教育把成績視為最終目的,以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能持久,對學習的興趣不大,逐漸迷失了奮斗的方向。但不可否認的另一方面是,作為老師的我們,或許也在這個現實中喪失了對學生的信任甚至教育的工作熱情。因此,學校的德育理念“勵志善學”不但是對學生的期望,也是對老師的鞭策。
所謂“勵志”,在《辭?!分械慕忉屖恰懊銊钇湫闹?,集中心思于某種事業”。對于教師而言,則可以理解為集中心思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上;而對學生而言,則是專心于學習和對己有利的興趣愛好上。
“善學”,顧名思義,就是“善于學習”。這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更是一種態度。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師也應該對自己有“勵志善學”要求,有與學生共同“自強不息”的勇氣。對于教師,要把對學生的“育人”工作視為一份使命和責任,而不僅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這需要有一份“將心比心”的心態。
朱熹在《朱子語類·大學三》道:“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贝斯旁捯呀浉嬖V我們將心比心的意義。在待人接物上,如果每個人說話做事都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去說、去做,想必大家的心胸更加寬容,人與人之間會更和諧。雖說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想法,但如果學校教育,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都不首先去踐行的話,這個社會豈不會變得越來越冷漠?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他們的問題。對學生的錯誤多點寬容、平靜自己的心態,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自然很快會浮現在腦海中的。
很多人都說這一代的孩子都比較自我為中心,做事想法都以自己的利益先行。雖然高中的教育不能完全改變一個孩子的品行,但作者堅信,只要不放棄,抓住一點一滴的機會,孩子的善良總會被激發出來的。要孩子減弱自私的心態,首先要教會他們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
除了在主題班會課上,在課室的文化氛圍布置中和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可以滲透這種生活哲學,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上更應該用上。
教育案例:
小楊和小成是高二的學生,同班同學,但平時很少交流,與班里的同學都沒什么共同話題。他們有一個公認的共同特點,心胸不夠寬,容易對不喜歡的人看不順眼。但也有一個萬幸的地方,雙方都愿意對班主任闖開心扉。但有一次,不知為了什么原因,小成居然主動走到小楊面前帶著挑釁的語氣說:“小心我找人揍你!”比較性急的小楊沒有第一時間把事情告訴我,而是告訴了他在“江湖”上有一定地位的舅舅,希望舅舅能幫他“出頭”,有種以暴制暴的準備。幸虧他舅舅給電話我了解情況,我才得知這件事情。我決定先暗中觀察,畢竟孩子有孩子的心思,他不主動跟我說自然有他的原因。
機會來了。小楊在走廊上與其它班的同學聊天,見到了我一直看著他。不出我所料,他自己走過來辦公室主動找我說明了情況。他自己對小成的態度也非常驚訝,也不知道為什么無端端被威脅。我首先表達了同理心。假設我碰上這種事情,我自己都會亂了方寸,所以不會責備他找有黑社會背景的舅舅。為了讓他有安全感并定下心學習,我向他保證小成不會亂來,而且提醒他事出必有因,待老師找出原因后,自己也要有接受現實和反思自己的勇氣。
于是,我找來了小成。小成倒是爽快,一下子把自己的“委屈”吐出來。原來,他是認為小楊幾次看他的眼神有點奇怪,都帶有不屑的感覺,而且打球的時候好像故意推撞了他兩次。所以他氣不順,就隨口地說出要湊他那句話。我聽后安心地吐了一口氣。就是不成熟和敏感的孩子。我提醒他,“還記得我不斷在班上重復的關于待人接物的態度的話嗎?”他低下頭小聲地說了句“做人要將心比己?!蔽倚牢苛它c了點頭,“那你覺得你在這事中如何將心比己呢?假如你是小楊……”小成也知道自己理虧,但不服輸,不屑地說到“誰叫他那么‘跩’!我又不是來真的?!蔽野崔嘀约旱那榫w,接著說:“好吧,我知道你本性不壞,而且有同情心,但你試著站在小楊的角度想想,他無端端為什么要不屑你?。磕銈冇袥]有什么交集。你這么威脅人家,人家什么感受啊?本來可能是一個誤會,卻因為你的沖動而壞了同學之情”。他靜了下來。我提議他們兩個面對面把誤會解除。
最后,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話題對對方的傷害,也都主動與對方握手言和。雖然他們只是君子之交,但起碼學會了將心比心,化解了人際交往中的誤會和矛盾。
對于教師來說,將心比心的最重要之處表現在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交到像你一樣的老師手中,你能放心和滿意嗎?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也就是這個道理了。在著名的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眼中,一切的教育都源于愛,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離不開發自內心對學生的愛。
或許對于很多老師來說,“想對學生說‘愛你不容易’”,畢竟老師也只是凡人,特別是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性格的學生,更難說愛不愛的問題了。但是,如果我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或許他們是很值得我們用心去對待的。
教育案例:
小煒,高一男生,體育特長生。軍訓入學時有染發現象;校運會期間戴首飾,發型比較非主流(對比其他學生)。單親家庭,但比較樂觀接受現實。有改過初中好動的決心。作者認為,他是一個容易受影響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能讓他在班上有歸屬感,有為班級付出的機會,或許他就能不斷改進自己。帶著這種假設和美好愿望,本人較經常找他談心,但對他在儀容儀表上的要求也比較高(當然也是希望他學會遵守和尊重規則)。他也是班上的勞動委員,我也會抓住一切機會對他委以重任以及在同學中樹立威信。原以為他對我這個班主任算是滿意,而且會更加信任我,“親其師信其道”。但那次的教學滿意度調查,他給我評價了一個“基本滿意”。我的心在一瞬間由于被狠狠潑了冷水,自己真心付出那么多卻換來如此的不領情。但理智告訴我,事出必有因,我要好好反思。為了讓自己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得到改善,我找來了小煒,嘗試著走進他的世界。原來,他不是不滿我,只是因為我對他管得很嚴,他覺得不舒服,所以也不是非常滿意,于是就填了一個基本滿意。他說其實他知道我對他的好,只是希望我能多給點空間,多尊重他的做法等。他居然為自己對我的評價而道歉。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做得某些事沒得到他的認可。最后,我笑著對他說了句“我理解你的想法。我也會尊重你的評價。我更加會改善自己不夠好的地方。不過,希望你也可以將心比心,理解老師的立場。老師的出發點是你是一個可以很優秀的學生,所以對你就要求嚴格一點了。”
這件看上去不愉快的事情最后并沒有傷害到我們的師生之情,他對我依然是帶著微笑的尊重,我對他也像是呵護著自己的孩子般。他在學校的表現依然沒有讓人失望。
誰能做到百分百讓所有人滿意呢?但只要我們能放下身段,聽聽孩子的聲音,你也是過路人,想必在他們身上也會找到自己的影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在經濟不斷騰飛的今天,孩子的理想、對事情的專注度也是我們要引導的重中之重。在希望學生能達到自強不息的境界時,作為教師也應該對自己提出同樣的要求。要為學生勵志,必先勵志自己;要學生善學,必先自己愛學、多學;要學生自強不息,教師也必先不斷提升自己,包括教學水平以及與教育工作有關的知識。對于還不成熟的孩子,我們更需要有將心比心的寬容和大愛的胸懷,才能保持我們教育的最初熱情和做好孩子的高中護航者。
[1][蘇]瓦.亞.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學出版社;
[2]《辭?!罚s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