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捷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實驗中學
淺談初中歷史如何適應新課程教學
蔣 捷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實驗中學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新課改的日新月異,出現了不少新的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些模式的出現無疑給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也帶給我們教育者們全新的教育理念,極大地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筆者就教法的更新與學法的指導進行一些嘗試,采取“三步曲”的課堂教學模式——“啟發與預習、朗讀與練習、提高與鞏固”,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下面筆者就此“模式”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以期待共勉。
啟發即對新課的教學目的、重難點提出明確的要求,將正確的思路指給學生,以便他們能有的放矢去預習。所謂預習實際上也就是學生們課前的一種主體性自學行為過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前有無預習對本節課的成功與否有著相當大的意義,尤其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更有必要進行課前預習。這是由于小學的基礎知識比較淺顯,容易掌握,只要課堂注意聽講還是應付得了的。到了中學以后,老師的授課方式和教材的知識結構較以往有了質的飛躍。特別對于普通校的學生來說,由于普遍基礎較差,假如課前不作預習,僅靠課堂聽講,勢必難以當堂完成學習任務。于是許多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要點,只好加班加點,進行補缺補漏。雖然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去了,但課余時間亦被各科瓜分殆盡,這與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相違背。針對這一現象,我想:與其讓學生留著一大串問題走出教室,還不如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目的。
所以從本學期開學伊始,我就刻意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要求學生們就下節課要講授的內容去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經過預習,他們對老師今天將要講述的新課內容已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同時也帶著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來到課堂。如在上《戰國七雄》一課時,由于準備充分,一上課就有學生舉手問道:“為什么上節課對春秋五霸介紹詳盡,而這篇課文只重點介紹秦國而不全面講解其他六國呢?”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問題,說明學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預習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課前預習的方法必須是在老師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下完成的。學生的學習具有盲目性,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就會產生兩種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預習而無重點,頭緒雜亂,二是走向極端,自以為已無師自通,忽略聽課。所以教師要在學生預習之前進行必要的啟發,以明確預習的目的性,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可以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們千萬不可小覷歷史課上的讀書方法,重點段落由個別學生或集體朗讀,創造機會多設計問題由學生輪流作答,以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多把機會讓給那些靦腆或成績較差的同學,對其作答要及時予以肯定,一方面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可鍛煉其語感。無論是書本上的思考題或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要留有一定時間思考,讓學生輪流回答,再由教師歸納總結。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學生的思維結果盡量肯定,無須要求他們遵循一成不變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中心意思明確即可,就要大肆表揚。如果只靠死記硬背卻不愿花時間來吃透問題,那只能停留在認識的表面上。所以我們應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在課堂教改實踐中,對學生的踴躍回答,我就經常加以贊賞、鼓勵。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為什么很重要時,教參的表述是:因為這一年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而學生是這樣說:“因為這一年戰爭結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歡欣鼓舞。”我認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講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原意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學生這樣解釋:“封建社會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從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說得過,所以還是要給予表揚的。
當學生的思維結果經常被肯定后,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課堂的口頭交流也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事實證明,只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會使我們的課堂常常出現熱烈、活潑的場面,也會使我們的教學目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在重視學生主體因素的同時,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師主導的因素。不管怎樣,教師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分析問題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導演仍然貫穿全過程,引導學生們獲得一個又一個知識點。如果把學生比喻成針,那么教師就是線,只有在老師的穿針引線下,才會獲得更多,更準確歷史知識,一旦脫離了線,針還是無論如何織不出美妙的圖案。
我們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堂中我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行思考。學生腦海里就能形成這么多“為什么”,本身就說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而解答這些問題的任務則落到教師的頭上,實際上升華為能力的培養了。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有意回避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角色移位,那么我們看到的也許是一幅由過于隨意而造成無組織性的課堂畫面。再者,教師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唯物史學觀來分析歷史問題。如書上并沒有關于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問題,但學習了《秦統一六國》和《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之爭》兩課后,教師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對秦始皇究竟應該予以肯定還是否定?然后引導學生用唯物辯證法進行分析,以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
鞏固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道程序,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回憶新課的主要內容、學習目的等,這是“承上”;教師很自然地啟發下一課的學習要點,布置下一輪預習任務,即“啟下”。
對新課程的教法和學法的探索是一個不斷實踐和逐步提高的過程,只有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不斷發現問題,吸取經驗教訓,才能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