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郝宏銳
【內容摘要】動態的課堂隨時會有精彩和意外生成,那么,如何在動態的課堂中實現“問題捕捉”呢?本文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一些探索,為動態課堂的實現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初中物理 ?動態課堂 ?問題捕捉
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動態的課堂下,從學生的生成性思維、問題、猜想、錯誤中獲取學生對知識的看法、觀點和思想,提煉出中心問題以促進學生的思考與探究,從而利用教師的機智,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動態的初中物理課堂,是智慧與激情交融的平臺,不僅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表現教師的引導魅力,在紛雜繁瑣的課程生成中,找到學生思維提升的契合點,并使之迅速地轉化為“課堂問題”,成為學生進步的階梯。
一、掌握要領,把握“問題捕捉”的原則
1.學生為根本,激發生成
生成性資源的主題就是學生,只有從學生的生成中捕捉的問題才最有價值、最高效。問題的生成,要圍繞學生的參與進行展開,激發學生的生成,然后對學生的眾多生成進行整合,結合學生的意愿,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將他們想要表達但又思考不清的地方轉化為問題,延伸他們的思維,順勢導入學生的自主探究。例如,學生在考慮重力問題時,學生會圍繞質量、體積、形狀和密度對重力的關系進行猜想,對學生的這些生成進行總結,從而生成問題:重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這樣的問題使學生不再糾結在一個點上,而是能夠多角度地進行分析探索,以加強學生思維的全面性。
2.生活為基礎,培育生成
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新課程改革倡導“回歸學生的生活”,物理現象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找素材,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學生對原有認知的調動,學生近距離地觸碰物理常識和方法,以引發學生的討論,從而在學生的親身體驗中培育生成、衍生問題,實現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比如在學習有關“靜電”的知識時,就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讓學生利用梳子進行梳頭發,感受頭發飄起來,從而使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體驗各種各樣的靜電現象,孕育出生成的問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元素的引入是問題生成的基礎。
二、課堂實施,綻放“生成花朵”的精彩
1.創設情境,期待問題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結果,就要營造什么樣的情境,建立開放、靈活、動態的課堂情境,讓問題潛藏在某一個角落,等待學生的生成,從而在學生的思維基礎上進行引導,誘導學生關注問題的發展,完美地將預設與學生生成結合在一起,以順利導出所要探究的問題,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壓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來創建“生活式”的問題情境。如:讓學生體驗為什么書包的背帶寬一些就會舒服一些?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例子,很多學生想到了提超市的購物袋,越細手就被勒得越疼。學生在親身感受中產生了問題。
問題捕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它是不是與壓力、與接觸面積有關?
問題的建立了順勢導入了對壓強的學習,學生從壓力與接觸面積兩方面進行了猜想,積極地設置實驗進行操作、思考,得到壓強與壓力、接觸面積之間的關系,快樂輕松地獲取了新知。這樣的情境建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索,以期尋找到錯誤的根本原因。結合對知識的理解,對問題進行合理的解釋,找到問題的答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適時點撥,引發問題生成
教育的技巧在于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況,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學生一定的點撥,以促進學生思維的調整和變動。課堂是真實存在的,學生的生成是豐富多彩的,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生成,教師要能夠機智地對學生的生成進行點撥,利用學生的錯誤、意外或其它帶有瑕疵的生成中捕捉問題,從而將其轉化為課堂所要討論的中心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比如在學習有關“壓力”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讓學生思考壓力與重力的關系,有的學生卻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壓力有時就是重力,有時不是。”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的思維而不要糾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舉出實例來進行證明,學生也舉出了這樣的例子:“如果我站在凳子上,那么凳子受到的壓力就是重力;當我用手壓凳子時,凳子所受的壓力就不等于重力。”學生回答得挺有道理,別的學生也覺得有道理,從而根據學生的生成列出了核心問題。
問題捕捉:壓力就是重力嗎?
問題建立在學生思維的癥結處,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關注,想要知道答案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于是對力進行了細致地分析:壓力的施力物體是人或手,受力物體是地面;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人。得出了正確的答案:有時壓力等于重力,有時不等于重力。通過這樣的點撥,使問題明確清晰,課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動態生成中課堂資源的利用,需要教師具有堅實的功底和應變能力,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增強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需要不斷錘煉教學本領,提高專業素養,建立緊密無間的師生關系,才能夠做到適時引導、巧妙點撥、問題生成,使課堂綻放出恒久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劉炳昇. 對“高效物理課堂教學”的認識[J]. 物理之友,2014(01).
[2] 樊建安.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桃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