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義詞習得”,以安德森的語義網絡和認知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旨在探索學習英語的荷蘭學習者如何更容易習得英語多義詞的意義。本評論包括三個主要部分:基本內容,理論基礎和實驗。
【關鍵詞】語義網絡;認知語言學;多義詞
引言
Marjolijn Verspoor和Wander Lowie的“多義詞習得”一文發表在語言學習雜志上。作者從認知語言學和安德森的語義網絡理論的角度證明了為學習者提供的核心意義,與為學習者提供的非核心意義相比,能更有助于猜出多義詞的意義并能促進長期記憶。
1.基本內容
本文主要闡釋由語境猜測出多義詞的意義,其假設是為學習者提供核心意義有助于多義詞意義的猜測和長期記憶。理論上來說,作者將安德森的語義網絡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理論相結合,并通過三個測試來證明假設。為受試提供具體的核心意義不僅能幫助他們更準確地猜測其他意義,而且有助于多義詞意義的長期記憶。本文的一系列詞匯實驗的受試是學習英語的荷蘭學習者。實驗結果表明為學習者提供核心意義,與為學習者不提供意義或者提供非核心意義相比,會更有助于多義詞的比喻意義的猜測和長期記憶。
2.理論基礎
本文的文獻綜述相對準確且全面。盡管Krashen(1985)輸入假設強調無意識學習,但是許多學者認為有意識學習和無意識學習對促進語言學習同樣重要(Pellicer-Sanchez & Schmitt,2010)。Nation (2000)則認為由于多義詞本身的復雜性,多義詞的習得能夠以核心意義為基礎來定義多義詞。本文所采用詞匯習得策略是猜測策略。盡管無意識學習依然盛行,一些學者認為語境對詞匯習得相當重要(Frantzen,2003)。然而語境并不是唯一影響詞匯習得的因素。由于詞匯與語境的之間的聯系,詞匯習得在特定語境中是受限制的。豐富的語境會使學習者更多關注整篇文章的主題思想,而不是關注詞匯本身。盡管學習者單靠語境能準確地猜測出詞匯的意義,但是他們很難從長期記憶中提取出確切的詞匯意義(Mokhtar & Rawian,2012)。因此,只給學習者提供語境不能夠最有效地促進外語學習者的詞匯習得。而為學習者提供核心意義的猜測策略則通過大腦不斷加工從而強化詞匯習得,最終促進詞匯的長期記憶。本文作者還重視學習者的認知發展,將安德森的語義網絡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理論相結合,全面而有效地促進外語學習者的詞匯習得。
3.實驗
本實驗采取詞匯習得實驗的最新模板,即Verspoor (1997) 和 Rijpma (1999)的實驗模板,確保了實驗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實驗主要由三個測試組成:(1)由語境猜測語義;(2)短期記憶測試;(3)長期記憶測試。語料以紙質版呈現給受試。首先,受試被要求寫出測試一中多義詞的意義在三個不同語境下:(1)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2)為受試提供非核心意義;(3)不為受試提供任何意義。測試一旨在證明是否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與為受試提供非核心意義相比,能夠加強多義詞的比喻義的正確猜測。測試一的實驗結果表明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比為受試提供非核心意義能使受試獲得更高的猜測成績。測試中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與為受試提供非核心意義所得到的結果有明顯差異。測試二旨在發現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或非核心意義是否會影響多義詞的比喻義的短期記憶。測試二的實驗結果證明兩種語境下猜測成績相近。盡管測試二的兩種語境的測試結果無明顯差異,但是測試二為測試一提供了模板。兩三周之后,研究者在事先沒有告訴測試二受試的前提下,對測試二的受試進行長期記憶測試,即測試三。測試三旨在發現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或非核心意義是否會影響多義詞的比喻義的長期記憶。測試三的實驗結果證明兩種語境的測試結果有明顯差異,而且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比為受試提供非核心意義能使受試獲得更高的猜測成績。因此,為受試提供核心意義與為受試提供非核心意義對多義詞的意義習得的短期記憶影響不大而這兩個語境對多義詞的意義習得的長期記憶影響較為明顯。
4.結語
我國詞匯習得研究應該多借鑒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和實驗研究,探討中國外語學習者詞匯習得過程中的阻礙,更好地促進中國外語學習者的詞匯習得效果。
【參考文獻】
[1]Frantzen, D.(2003). Factors Affecting How Second Language Spanish Students Derive Meaning from Context.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7, 168-190
[2]Krashen,S.(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3]Mokhtar, A.A., & Rawian R. M. (2012). Guessing Word Meaning from Context Has Its Limit: W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 4(2), 288-305
[4]Nation,P.(2000).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Oxford,R.(201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Pearson Longman
[6]Pellicer-Sanchez, A., & Schmitt, N.(2010).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an authentic novel: Do things fall apart?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2, 31-55
[7]Rijpma,M. T.(1999).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coren meaning on guessing and retention of second language polysemous word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8]Verspoor,M. H. (1997). True blue: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B. Smieja & M. Tasch(Eds.),Human contact throug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pp. 203 217). Frankfurt am Main: Lang
【作者簡介】
孫凡黎(1992.09.22-)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現于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在讀。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