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岱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教改的探究領域,它體現了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深度。當前課堂教學的普遍問題是缺乏深度,具體表現為學生思維活動不深刻、理解掌握不透徹和情感體驗不深入。其原因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理解粗淺、對教學整體目標的把握不夠深刻,也就是對課程本身蘊含的潛能挖掘不夠。這種教學勢必難以對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而充分挖掘學科潛能,創生課程,打造深度課堂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課程;潛能;深度課堂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視野不再局限于載體本身,而轉向更多地關注過程,雙基也逐步轉向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方法。于是課堂預設中更多地體現了學生的高參與度,在教學時間上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占據了主要地位。然而我們還關注到,大多數教師缺乏對學科本質的深層理解和對課程整體性結構的把握,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似乎只關注于當前、探究只停留在表層、學生的情感體驗十分被動,對于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不大,“解決了當前的問題就好”似乎也成為了部分教師心中真實的想法。
一、充分挖掘學科本質和知識內核
眾所周知,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品性和教學價值:語文學科需要學生理解文本的意義,同時還有審美的特性,需要學生在學習中感染美、體驗美、表述美;數學學科則具有嚴密的推演,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是一種邏輯理解;科學則大都基于實驗的歸納。不同學科的課堂應根據學科的本質屬性,深入到知識的邏輯依據、思維方法和教學意義,從而將教學深入到知識的內核。也就是說,課堂深度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學科品性和教學知識內核的理解深度。
深度課堂的本身就是著眼于長遠目標與隱性目標的發展,因此更注重突破教材本身的表層內容以及知識的符號形式,引導到學科的本質和知識內核的深層學習中去。如果教師將教學定位為符號形式的傳授,目標就過于簡單化了。每一個知識都包含了情感與價值觀(核心)、方法與思想(中層)和問題與現象(表層)三層結構,上述教學流程僅僅維持了其中(問題)外層的階段。教材編寫通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涵蓋了三角形按角分類的全部類型,蘊含了完全歸納推理的思維模式。因而,教學設計在關注公式推導的結果(外顯層面)之外,更要關注公式推導的過程(方法與思維),并滲透將這種方法應用到其他同類學習中去(價值觀),實現“符號、邏輯、意義”三個方面的完整。也正因為課堂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教師更不能忽視概念、原理背后所蘊含的基本經驗、基本思想和基本價值等,因為實現轉識成智才是知識教學的深層次目標。“教師即課程”。面對同樣的教學素材,不同的教學設計者會出現不同的教學構想,其根本的區別還是對課堂深度的理解。如何挖掘教材所涵蓋的思想方法,并創生課程,是深度課堂的追求所在。
二、促進學生真正自主發現和完整建構
當前的課堂中,教師大多預設了大量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實現主動學習。然而學生的發現是真的“主動”的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了多少思想方法,并完整自身的學科知識結構?無數次的“精彩課堂”告訴我們,學生的“精彩發現”往往是在教師的“精彩預設”中實現的,甚至有的老師還會設計“曲折的探究道路”,學生一步一步被引入老師設計的“圈套”,最終還是按部就班地實現“主動發現”。有位老師在評課中寫道:“學生的探究就像孫猴子的筋斗云,怎么都越不過老師設置的五指山?!碧骄渴且粋€積極的學習過程,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品質,它將伴隨學生的進一步學習與工作,甚至影響他一生的發展。同時,探究還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學習意志。課堂中教師應提供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與素材,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的失敗經歷。有些失敗甚至是非學科性的,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更是真實的。因此,在“看似平坦的探究道路中實則暗礁洶涌”和“看似曲折實則步履堅實”的選擇中,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深度理解。
三、追求課堂教學情感的深度契合
雅思亞貝斯在《什么是教育》里指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能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闭嬲慕逃贿^是“人對人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課堂教學的主客體都是具有獨立思想、具有情感體驗的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吹動另一朵云,一個夢想影響另一個夢想”。每一個學科的課程標準里都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領域,都需要教師借助對學科內容的深度理解,挖掘出并充分利用好有利于學生積極學習情感培養的教學素材。但由于這部分目標相對隱性,難以即時評價,因此在課前預設和課堂實施中,這一目標往往被忽視甚至拋棄。每一個有經驗的教師都有深刻體會,如果沒有學生主觀的學習需求,沒有師生間教學情感的深度契合,再周全的教學設計、再先進的教學媒體都無法實現師生間真正的情感交流、心靈溝通。沒有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學生(學習主體)依然被當做容器,教學僅僅停留在“功利”、“技藝”層面。學生的學習始終是淺層次的,是無意義的,課堂也無深度可言。
學科內容蘊含的魅力油然而生。通過喚起學生情感共鳴,以情感依托為手段,充分發揮課程的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根本層面下功夫,喚醒學生的主觀學習需要,不斷將學生的情感引向教學深處,走進學生心靈,實現主體學習的深度喚醒。首先,實現“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都有自身相對獨立的情感體驗和生命力,具備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每一堂課其實都是不斷重復的師生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需要讓學生產生不斷追求的情感波瀾的動力;其次,需要“挖掘”。學生的學習情感需要有時候并不是外顯的,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感,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之體會到學習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進一步學習中去,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深度的。
【參考文獻】
[1]江山野主編譯.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1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0.2.3
[3]《王雷英教育隨筆》.浙江科技出版社,2011.12
(作者單位:寧波市海曙區信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