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蓮
【摘 要】古詩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內涵豐富,極具跳躍性,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意境猶如詩歌的靈魂與生命,是外在的“形”與內在的“神”的和諧統一。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運用想象法進行學習, 讓他們在現實中跨越時空,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才能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想象;想象力
一切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作詩需要想象,中國古詩中的許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體、創作者與接受者發生感情的交流和融合。讀詩更需要想象,讀詩要擅于抓住幾個最感人的鏡頭,體悟作者創作的本質及抒發的情感。在詩歌教學中,只有積極引導學生創造性欣賞詩歌,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浸入情感的元素,充分放飛孩子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讀懂詩、讀好詩。
一、體會意境,掃除想象的障礙
簡介背景。古詩的創作,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而作品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謂“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要對詩人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為學生理解詩意、進入意境掃除認識上的障礙。
解詞釋句。如教學王維的《鹿柴》時,我積極與學生咬文嚼字,讓學生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前兩行是寫空山人語,從有聲襯托寂靜。其中,“空山”是指山的空曠、寂靜,“不見人”,那為什么“不見人”又寫有說話聲呢?仔細品味,這“人語響”更襯托出山的靜寂。詩的后兩行寫殘陽的一縷余暉,照在林中的青苔上。“返景”的微弱短暫與“深林”長久空曠的幽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將學生帶到一種“空山人語、深林返照”的幽靜深沉的意境,使他們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藝術美的沉醉。
想象補白。古詩用詞高度凝練,意味深長,所含空白極多,言有盡而意無窮,教師如能善于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填補因“跳躍”而形成的空白,就可以更好地體會意境。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時,針對“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一句,可設計“誰問?問什么?言者是誰?師是何人?”等問題讓學生補白。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出作者和童子對話的具體內容、神情語氣等,讓學生對詩句所表現的情景展開想像,用生動的語句描繪出來,就能使學生走進并領悟詩歌的意境。
品析修辭。古詩中,有不少詩句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和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在詩歌教學中,必須引導品析這些修辭句,引導學生體會并進入詩的意境。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因為露珠是在月光的輝映下,故以“珍珠”喻“露”;因為九月初三是上弦月,故以“弓”喻“月”。比喻新穎貼切,生動形象,給全詩譜入了美的韻律。教學時,如能引導學生細細品析這一比喻,必有助于全詩意境的領悟。
賞讀體會。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特意安排一個欣賞的環節,讓學生閉上眼睛,隨著配樂朗讀的錄音,學生在腦海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幅送別圖: 孟浩然在草長鶯飛、柳絮如煙的三月,乘船直下揚州,李白站在黃鶴樓邊久久地目送摯友。除了讓學生欣賞范讀外,更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和體會。 朗讀訓練時,要使學生理解詩的思想感情的基調,把握朗讀的速度、語氣、節奏等,準確地讀出詩的韻味、充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引導,展開想象的翅膀
【摘 要】古詩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內涵豐富,極具跳躍性,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意境猶如詩歌的靈魂與生命,是外在的“形”與內在的“神”的和諧統一。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運用想象法進行學習, 讓他們在現實中跨越時空,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才能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想象;想象力
一切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作詩需要想象,中國古詩中的許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體、創作者與接受者發生感情的交流和融合。讀詩更需要想象,讀詩要擅于抓住幾個最感人的鏡頭,體悟作者創作的本質及抒發的情感。在詩歌教學中,只有積極引導學生創造性欣賞詩歌,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浸入情感的元素,充分放飛孩子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讀懂詩、讀好詩。
一、體會意境,掃除想象的障礙
簡介背景。古詩的創作,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而作品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謂“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要對詩人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為學生理解詩意、進入意境掃除認識上的障礙。
解詞釋句。如教學王維的《鹿柴》時,我積極與學生咬文嚼字,讓學生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前兩行是寫空山人語,從有聲襯托寂靜。其中,“空山”是指山的空曠、寂靜,“不見人”,那為什么“不見人”又寫有說話聲呢?仔細品味,這“人語響”更襯托出山的靜寂。詩的后兩行寫殘陽的一縷余暉,照在林中的青苔上。“返景”的微弱短暫與“深林”長久空曠的幽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將學生帶到一種“空山人語、深林返照”的幽靜深沉的意境,使他們得到自然美的享受和藝術美的沉醉。
想象補白。古詩用詞高度凝練,意味深長,所含空白極多,言有盡而意無窮,教師如能善于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填補因“跳躍”而形成的空白,就可以更好地體會意境。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時,針對“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一句,可設計“誰問?問什么?言者是誰?師是何人?”等問題讓學生補白。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想象出作者和童子對話的具體內容、神情語氣等,讓學生對詩句所表現的情景展開想像,用生動的語句描繪出來,就能使學生走進并領悟詩歌的意境。
品析修辭。古詩中,有不少詩句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和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在詩歌教學中,必須引導品析這些修辭句,引導學生體會并進入詩的意境。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因為露珠是在月光的輝映下,故以“珍珠”喻“露”;因為九月初三是上弦月,故以“弓”喻“月”。比喻新穎貼切,生動形象,給全詩譜入了美的韻律。教學時,如能引導學生細細品析這一比喻,必有助于全詩意境的領悟。
賞讀體會。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特意安排一個欣賞的環節,讓學生閉上眼睛,隨著配樂朗讀的錄音,學生在腦海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幅送別圖: 孟浩然在草長鶯飛、柳絮如煙的三月,乘船直下揚州,李白站在黃鶴樓邊久久地目送摯友。除了讓學生欣賞范讀外,更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和體會。 朗讀訓練時,要使學生理解詩的思想感情的基調,把握朗讀的速度、語氣、節奏等,準確地讀出詩的韻味、充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引導,展開想象的翅膀
抓住詩題,引導學生遐想。一首詩歌的題目,往往是全詩的精華,是詩歌的點睛之筆。在古詩教學中,我積極培養學生抓住詩題展開想象的習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詩意,而且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抓住字詞,引導學生聯想。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有許多用字精當、含意雋永的名著佳篇。在教學中,如能抓住詩中的這些字詞,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將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
抓住空白,引導學生補想。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講解完詩意后,可啟發學生想象:李白和汪倫的情誼為什么會比桃花潭的水還深呢?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李白的兩大愛好:喝酒、作詩。而汪倫可能是釀酒大師,也是飲酒高手,他們在飲酒品酒上是棋逢對手、難分高下,因此惺惺相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學生在補想中豐富了知識、開拓了思路。
抓住結尾,引導學生續想。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看似結束,但細細咀嚼,余味無窮,像饒梁之音,三日不絕。對這些詩歌,在教完之后,如能適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能進一步領略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畫、演”古詩,表達想象的結果
用畫表達想象。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然而,從文字到圖象,需要形象思維的加工過程。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的畫面,表達自己的想象。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邊討論,邊思考:畫什么,該怎么畫?
用“演”表達想象。例如,學生表演《尋隱者不遇》,詩人詢問童子師傅的去處時,他們運用已有生活經驗,充分展開想象,進行創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學生對童子當時的神態、動作的設計都有所不同:有摸著后腦勺,一片茫然的;有焦急無奈,舉目遠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視微笑的……這種種表現,正是學生發揮想象的結果。
古詩給學生開拓了一片想象的天空,我們在古詩教學中只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激勵和培養學生的想象習慣,相信他們的想象力將會在無限廣闊的天空中縱橫馳騁。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朱棣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