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行明
什么是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積累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今的小學生閱讀量和閱讀習慣遠遠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尤其在農村,就我在農村從教近10年,發現農村小學生的閱讀量極少,知識面窄,閱讀能力與城市孩子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為縮短這一差距,幾年來,我對“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進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從中總結出幾點教學經驗和成效:
一、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增加閱讀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真正秘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應該說,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較為單一,興趣培養顯得極其重要。在每接任一個班級后,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外,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學生生活,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需求。在研究學生的興趣時,我還對他們作針對性的指導,如跟他們談論閱讀時,一方面可以興趣盎然地跟他們一起講故事、談經典,在學生熱情高漲時,有意介紹與其興趣相適應的閱讀材料,如從神話到科幻、從小說到記實文學、從散文到詩歌等;另一方面,還引導他們學會作讀書筆記、口述故事和模仿寫作,讓他們在廣泛閱讀中培養興趣,建立成就感,并持之以恒保持高昂的閱讀熱情。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語言知識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小學生來說, “閱讀”是個抽象概念,往往把閱讀當成只是看看書,不思考的行為,沒有動筆動腦的習慣。對于現行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數是萬里挑一的名篇佳作,有常讀常新之感。但為什么學生在閱讀這些課文時總是感到枯燥無味呢?究其原因,相當部分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對閱讀材料有茫然或生畏之心理,這與他們長期浸溺在老師講、學生聽這種簡單而機械的閱讀氛圍中不無關系。面對一篇閱讀材料,無經驗的老師常常把欣賞性的課堂教學變成學生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錯誤地認為學課文只要認真聽老師講解,背熟課文就可以了,不需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而有經驗的老師,總會讓自己的學生在理解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分析、有意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積極思考,從閱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精神愉悅的習慣。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中,我堅持做到:一是引導學生多讀書。平時除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外,我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多讀有價值的書,讓他們多方面吸收,熟悉各種語言表達形式,從博覽群書中獲取知識、積累經驗、體會樂趣。二是引導學生多思考。對于一篇文章,如果讀過后不加反思,將會事倍功半;如果學生閱讀之后能勤于思考,就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增加學習的印象,而且他們的所思所想將會對今后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三是引導學生多記憶。在學生閱讀中,鼓勵學生要多記,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好習慣。其中學生作讀書筆記是記的一種好辦法。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閱讀摘錄本,讓他們在閱讀中及時摘錄精彩詞句或精彩細節,而且讓他們互相交流摘錄本,同享閱讀成果,增長知識面。不少學生在遇到閱讀困難時還學會查閱工具書、參考資料,這些都是他們平時自己養成的閱讀習慣,值得提倡和表揚。四是引導學生多運用。學以致用才是閱讀的真正目的。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要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于實踐中。因此,在布置學生寫作時,我常引導學生模仿學過的課文,或查閱讀書筆記,靈活運用所學的好詞好句,如果學生能把前期積累的知識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寫作中,他們的作文就不會顯得空洞乏味了。
三、培養學生靈活閱讀的能力,發展閱讀思維
一般來說,小學生閱讀多數屬于個人行為,這與他們的年齡、心理有很大關系,他們除了閱讀和簡單思考,很難調動思維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想方設法去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靈活閱讀的能力,對此,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對比閱讀。對比閱讀是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對照,培養學生靈活閱讀能力的有效訓練途徑之一。對比范圍極廣,如文中的字、詞辨形、辨義對比;句式對比;文章結構對比;文章題材對比等,這些都是小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知識要點。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學生經常使用對比閱讀,就能更好地辨別文章內容的好壞、表達的優劣、風格的差異以及文體特色的區別等,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效提高自身閱讀能力。二是以寫促讀。實踐證明:“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的,讀是寫的基礎,寫可以促進讀。”因此,在完成每單元課文教學后,我會根據本單元的課文特點,要么選擇其中3一篇讓學生改寫,要么給出類似題材的命題作文,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寫作。為了達到寫作目的,學生的寫作意向性極強,總會更加自覺更認真地閱讀課文,這時閱讀便成了寫作的需要。三是交流閱讀。小學生的閱讀材料多數都是家長代為購買的,數量有限。尤其在農村,學生的經濟條件不好,手頭的課外書籍很少,更不談不上讀好書了。為了解決這種學生讀書難的境遇,我在班級提倡學生互相借閱書籍,交流閱讀材料。實踐證明,書在學生手中傳閱的速度是最快的。小學生為了按時還書會擠盡時間閱讀,也會為了一本好書而主動去向他人借閱,因此,他們的惰性頓時消失,閱讀量聚增,積極性高漲,收獲當然可想而知了。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切可能機會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更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全面提高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海市浮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