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田昕加 武俊芳
“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中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構建①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田昕加 武俊芳
摘 要:《“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意見推動互聯網向生產領域拓展,尤其是促進傳統行業升級換代。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并呈現出愈演愈烈態勢,折射出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存在隱患。本文基于互聯網思維,提出“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在總結農產品供應鏈節點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及我國涉農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構建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及增強其效能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 加工企業 質量保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涵蓋了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密切相關。農產品加工企業處于農產品供應鏈靠上游環節,擁有相對優勢,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保證終端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主體。本文以加工企業控制型農產品供應鏈為研究對象,構建以加工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信息平臺,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增強供應鏈各主體的協同發展、發揮政府的監督引導功能,尤其是充分運用O2O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等途徑,促進“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系統資源與信息共享,構建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供應鏈是供應鏈理論在農業領域的延伸。結合馬士華教授在《供應鏈管理》一書中給出的供應鏈定義,這里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圍繞核心涉農企業,通過協調與控制農產品流通過程,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將原材料初加工或精深加工,并經由各種渠道的銷售網絡最終把農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將各類涉農主體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這里主要以加工企業控制型農產品供應鏈為研究對象。
“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是互聯網與農產品供應鏈及系統主體的融合,即指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現代通訊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發揮互聯網對于農產品供應鏈系統資源優化配置和集成發展的功能,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的深層次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供應鏈及節點企業的生產力、創新力,形成應用更加廣泛的以互聯網為載體和平臺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形態。
一條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包含了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對農產品質量產生了影響。
農戶、大型生產基地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的始點,主要在生產環節影響初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他們所提供的農林牧漁等農副產品的生產環境,如土壤肥力、農藥化肥含量等生產要素,都會導致初級農產品的質量等級。在加工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系統中,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也常出現在這個節點,加工工序的合規與否、輔助材料劑量是否達標等都決定了加工農產品的質量。批發商是加工農產品經由加工企業流通到零售終端的銜接中介,對加工農產品的采購、倉儲運輸具有較強的集成控制能力,故其對加工農產品的采購檢測與倉儲運輸檢測程序與結果異常重要,若檢測環節出現疏漏,不符合標準的加工農產品繼續流通,則必然導致下游零售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工農產品在零售終端被最終消費者購買,其質量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健康,農產品在此節點的流通期限關系著農產品的質量,此環節銷售的農產品必須符合規定保質期。
當今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子商務迅速崛起,網絡零售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涉農電子商務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由地方政府組建的交易網站,如黑龍江省農委聯合本省聯通公司,于今年2月正式開通“生態龍江”電子商務平臺,提供信息發布、網上交易、產品溯源和金融服務四大功能。第二類是B2C購物網站,如京東網,農產品并非其主營業務,而是為豐富網站產品種類以吸引客戶,此網站農產品種類有限,加工企業是其主要供貨商。第三類是以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吸納農產品生產類、加工類企業入駐,為企業提供農產品經營平臺。農產品網站數量逐年增多,出現了“網絡+網店協會+農產品企業+農戶”的集約化營銷模式、“政府+運營服務商+平臺”的聯動模式、訂單農業模式等農產品網上銷售新模式。
毋庸置疑,涉農電子商務的發展必將推動各地“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互聯網+農業”新業態的發展,但目前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中農產品包裝規格、信息追溯等方面依然存在問題。少數大中型農業企業自建電商平臺,大多數小規模企業也已借助于知名電商平臺開展產品交易,仍然存在著眾多進行傳統交易的企業尚未及時融入互聯網經濟,由此引發的信息不對稱、質量信息追溯不易等現象頻有發生。
在“互聯網+”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互聯網功能,針對某類型農產品,建立區域性農產品供應鏈統一信息平臺,由該區域一家或幾家重點加工龍頭企業集中主導和控制。在此平臺中,農產品供應鏈中涉農主體將其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匯總上報給主導加工企業,加工企業對供應鏈主體及其產品、生產、庫存、訂單、銷售信息及配送物流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形成集成信息,統一公布在供應鏈信息平臺上,并定期進行更新。加工企業作為核心管理主體,對節點企業提供的信息負有檢查核實的責任,尤其是在對農產品質量的檢測控制方面,要嚴格限制劣質農產品的流通,及時披露各主體的不道德行為和質量不合格產品信息,以達到規范節點企業經營行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目的。同時,加工企業內部信息數據及其對供應鏈系統信息公開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受到供應鏈其它主體、政府監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的監督。
這種與“互聯網+”融合的管理模式,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便于加工企業對復雜的供應鏈信息進行統一管理,為加工企業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處理提供了信息基礎和可追溯路徑。基于這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種科學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
5.1 加強企業內部質量安全控制
發揮主導作用的加工企業大都實力雄厚,擁有相對優勢,故其作為供應鏈信息平臺的核心主體,首先要加強內部質量控制。加工企業通常從上游農戶、大型生產基地處獲取初級農產品,而初級農產品的質量檢測相對較為容易,也最容易被加工企業忽視。加工企業要嚴格規范對采購原材料的質量檢測程序,將產前質量控制工作落到實處,從源頭上杜絕存在任何質量缺陷的初級農產品進入流通環節和消費市場。在對自身加工環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上,一方面,通過加大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與質量安全技術研發應用、提高標準化自動化生產加工水平、加強產中、產后質量安全自檢等方式,提升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管理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完善農產品階段性驗收、完工驗收、農產品質量問責、產品質量事故應急等各項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規范農產品加工過程,降低質量安全隱患。
5.2 農產品供應鏈系統利益協調
加工企業高度控制與管理供應鏈信息系統,是系統的利益主體,其在農產品相關信息傳遞、物流跟蹤、市場供需監控等方面發揮主要作用,而這些資源通常具有較高的利潤,幾乎可以決定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農產品供應鏈其它主體為尋求高收益,易受加工企業的主導控制力影響而追隨其決策,故而加工企業運行績效直接影響著供應鏈整體獲利能力及節點企業的利益分配與協作關系。加工企業必須充分結合供應鏈信息系統資源,做出符合農產品消費市場的決策,提高供應鏈運行效率,保證供應鏈及其成員利益的實現。同時,加工企業有責任參與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合理分配供應鏈的增值利益,尤其是要合理分配供應鏈系統的共生利益,即節點企業進入供應鏈后所獲取的多于其未加入供應鏈時的市場平均收益的利益額度。
5.3 運用O2O模式,促進“四流”高效集成
在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平臺上建立基于O2O的“云服務”平臺模塊,整合企業下屬各地分散廠商的農產品信息及線下服務站點信息,方便消費者快速了解供給信息,完成交易。此平臺第一時間獲取產品準確訂單,按照訂單數將生產運輸任務傳遞給供給廠商與線下服務主體,將物流需求傳遞給物流服務企業,物流企業將農產品實物送至線下服務站點,消費者接收到符合訂單要求的產品及服務后,返回平臺確認交易并進行評價。O2O模式有效整合了農產品供應者、線下服務站點與消費者的供需信息,充分發揮物流的規模效應、時限效應及空間效應,促進了整個供應鏈系統“四流”高效集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被全流程監控。此外,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在消費者進行線下體驗階段之前極易被線下服務站點發現,便于及時控制與消除隱患。
5.4 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在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時代,政府的監管政策可以為加工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以促進加工企業質量保障機制的構建。從經濟學角度講,政府與加工企業及農產品供應鏈其它主體之間存在著動態博弈,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加工企業追求自身經營活動利益最大化。當政府正確實施監管、增加監管次數時,農產品生產者為降低非安全性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傾向于安全生產行為,提供質量安全產品。“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充斥著大量網絡信息資源,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可能受到不良網絡技術的驅使。生產監管機構、檢驗檢疫機構、市場監管機構等政府監管部門建立門戶網站,及時公布質量監管信息,披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以促進企業規范自身行為,保證農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 霍紅,付瑋瓊.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模式與質量保障機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張蓓.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控制行為研究[J].商業研究,2015(3).
[3] 張俐華.供應鏈環境下食品加工企業質量安全風險控制[J].企業經濟,2015(1).
[4] 鄒浩.隨即供求下農產品供應鏈協調模型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4(6).
[5] 劉助忠,龔荷英.農產品供應鏈集成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田昕加(1978-),女,漢族,黑龍江大慶人,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武俊芳(1990-),女,漢族,山西運城人,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要從事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基礎及創新模式研究”(12B037);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G2012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研究”(DL11EC03)資助。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10(a)-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