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文等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中無創顱內壓監測在微創引流治療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共18例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在無創顱內壓監測下實施微創引流術治療,觀察其應用效果。結果 1.治療前患者的顱內壓(ICP數值)為(64.35±11.6)mm Hg,治療后患者的顱內壓(ICP數值)為(16.3±4.6)mm Hg,治療后顱內壓(ICP數值)明顯的低于治療前(P<0.05),統計學有意義;2.治療前患者格拉斯哥氏評分(GCS評分)是(5.5±2.5)分,治療后患者的GCS評分是(10.7±1.6)分,GCS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且二者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是(24.6±3.5)分;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是(12.8±2.1)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且二者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創顱內壓監測下實施微創引流術治療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是可行的,能夠降低這類患者的致殘率、重殘率和死亡率,能夠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提高生活能力,值得臨床中應用。
【關鍵詞】顱內血腫;腦疝前期;無創顱內壓監測;微創引流術;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志碼】Ac
顱內血腫合并腦疝是臨床中比較嚴重的繼發性病變,且病情危急,發展也比較迅速,常常伴有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的危及患者的生命。臨床中常常采取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創傷比較大,術后并發癥也比較大。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逐漸得到臨床中應用[1]。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在無創顱內壓監測下實施微創引流術治療,并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共18例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齡20~79歲,平均年齡為(45.6±5.6)歲。GCS評分:3~8分12例,9~12分6例。
納入標準:采取在無創顱內壓監測下進行微創引流術治療的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患者;患者的臨床資料完全。
排除標準:伴有顱內動脈瘤和腫瘤出血以及腦疝晚期患者;采取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的對象; 臨床資料不完全對象。
方法:本次研究的對象均在無創顱內壓監測下實施微創引流術治療,主要是采取NIP-210型閃光視覺誘發電位(FVEP)無創顱內壓監測儀進行監測,患者取平臥位,且雙眼閉合。觀察患者N2波潛伏期,并將N2波潛伏期的延遲時間作為指標,并且依據機器測定出顱內的血壓。同時,需要輸入血壓參數,并且機器計算出腦灌注壓。半個小時監測1次,且依據患者病情隨時監測。然后,對患者實施常規的消毒,穿刺點局部麻醉之后,采取電鉆將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鉆入其顱內,且抽吸血腫液態與半固態部分,采取3.0~5.0ml生理鹽水經過體針快速推注并緩慢的回抽,給予5.0-50.0U/ml肝素生理鹽水進行噴灑到血腫的位置。同時,應用含有10000U-50000U尿激酶的生理鹽水經過穿刺針加壓注射在血腫的各個部位,且閉管4h之后進行開放引流處理[2]。
觀察指標:顱內壓監測(ICP值監測);格拉斯哥氏評分(GCS評分);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主要是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腦卒中評分(NIHSS)標準進行評估。
顱內壓監測(ICP監測):目前我們在日常監護工作中將ICP>40mm Hg作為顱內高壓報警閾值。所參照的指標是按成人平臥安靜時腰穿ICP計算得出正常值為5~15mm Hg,當ICP>15~20mm Hg時為輕度增高,>20~40mm Hg時為中度增高,>40mm Hg為重度增高。
格拉斯哥氏評分(GCS評分):格拉斯哥氏評分是目前國際應用最廣泛的分級標準,分值:3~15分。按照GCS評分劃分為:①GCS評分:14~15分評為輕型;②GCS評分:9~13分評為中型;③GCS評分≤8評為重型。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主要是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腦卒中評分(NIHSS)標準進行評估,分值:0~42分,分值越高則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統計學處理:采取SPSS18.0的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計數資料采取(%)表示,獨立樣本采取t檢驗,組間數據采取x2檢驗,P<0.05,統計學有意義。
結果
治療前后ICP值、GCS評分、NIHSS評分觀察:經過治療前后患者ICP值和GCS評分以及NIHSS評分的對比,治療后患者ICP值和GCS評分以及NHISS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且二者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的比較詳見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ICP值、GCS評分、
NIHSS評分對比觀察(mm Hg),(x±s),分
討論
顱內血腫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屬于一種急重癥,并且隨著患者的病情發生,很容易導致顱內壓增高,且快速的惡化,從而導致腦疝,進一步引發嚴重的神經功能缺失,危及其生命[3]。臨床中對于顱內血腫引起的顱內壓升高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采取開顱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神經缺損狀況[4]。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逐漸得到臨床中應用,且創傷也比較小,術后的恢復也比較快,并發癥也比較少。這種微創引流手術能夠快速的清除血腫,并且減輕腦部水腫,平緩降低顱內壓,避免了腦疝的情況發生[5]。經過本次的臨床研究分析,臨床中對于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患者實施微創引流術治療是可行的,尤其在無創顱內壓監測的情況下實施,能夠時刻的監測顱內壓,并給予確切的治療,進一步改善神經缺損功能。本次的數據也顯示,治療后患者的顱內壓較治療前有明顯的降低,進一步說明這一結論。同時,數據還顯示,治療后患者ICP值和GCS評分以及NHISS評分均較治療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且數據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分析,無創顱內壓監測能夠準確的反映出顱內壓,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顱內壓增高,并且進一步避免單純依靠臨床癥狀與CT復查進行判斷,大大的改善患者的預后[6]。
綜上所述,無創顱內壓監測下實施微創引流術治療顱內血腫合并腦疝前期效果明顯,能夠及時搶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殘率、重殘率、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提高生活能力,值得臨床中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康繼雙,路春敏,徐杰等.閃光視覺誘發電位無創監測顱內壓在腦血管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03).
[2] 代垠,田小波,任光陽.閃光視覺誘發電位技術監測顱內壓85例[J].中國藥業,2010,(05).
[3] 王凡,胡陽春,徐源等.閃光視覺誘發電位無創顱內壓監測技術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觀察[J].第三軍醫大學學 報,2012,(18).
[4] 黃振林,張維,甄云等.無創顱內壓監測對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上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1,(12).
[5] 段海濤,張劍寧.閃光視覺誘發電位無創顱內壓監測在外傷性彌漫性腦腫脹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 志,2012,(22).
[6] 唐炎燊,王健,許中華等.閃光視覺誘發電位無創顱內壓監測在中型顱腦損傷治療中的應用[J].交通醫學,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