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貴仁
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對于健全學生人格、增強愛國精神、培養情操、塑造品德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廣州市白云區太和第二小學當前國學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確立目標方向、豐富教學內容、校本課程開發及其實施等四種切實可行的策略,以期對國學教育在學校順利開展提供可資借鑒的途徑。
小學國學教育問題策略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視對人心靈的陶冶,《四書五經》均乃儒家為醫人心而立之方。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于學生道德品質修養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中國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為其成人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廣州市白云區太和第二小學作為一所城鄉結合學校,一直秉承太和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堅持“以和為根,以雅育才”的辦學理念,以“和雅教育”為特色發展定位,著力培育通曉國學經典的少年兒童,力圖將國學文化精髓發揚光大。因此,如何在該校深入開展國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
小學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啟蒙時期,尤其在以進行傳統教育為特色的太和第二小學,通過教師講授傳統美德,向學生講解國學的內涵,將傳統文化的理念根植于學生心中是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太和第二小學位于城鄉結合部,學生群較為復雜,家長們的文化水平也參差不齊,加之如今互聯網盛行,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流行文化”充斥著學生們的生活,更容易助長他們膚淺、浮躁、“重名利、輕修養”的不良品行,部分學生在文化素養方面已出現明顯的“營養不良”,滋生出自私自利、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因而,讓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
傳統課堂教育側重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缺失的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太和第二小學目前所推行的國學教育,旨在讓學生從小開始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樹立堅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讓學生徜徉于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如此,才能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不忘民族精神,不卑不亢,自強不息。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當前,太和第二小學選用的國學教育教材主要以淺顯易懂的古典經文為主,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這些經典著作意存高遠,其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僅使學生們對古典文化產生極高的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其優雅的情懷及品味,其中不僅包含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德行的深刻含義。學校試圖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感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開啟學生心智和養成美好德行。
二、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實施國學教育的思想障礙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在校內開設國學教育課程,太和第二小學亦是其中一員。自2003年以來,學校開設國學教育課程,迄今十年有余,由于教育水平的參差不齊,直接導致成效大打折扣,加之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無法領會國學經典著作的深刻含義而產生誤解,始終難以認同國學教育“潤物無聲”的作用;個別家長甚至認為,國學教育是復古、守舊的,不該給學生從小灌輸落伍的教育,抵觸情緒嚴重。
(二)國學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由于學校分成3個校區,師資不同,生源不同,國學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難以滿足學校對于國學教育在全校范圍內推行的需求。此外,目前該校的國學課程大多僅僅停留在文學鑒賞層面,而對于學生品德修養的教育則涉及尚少,成為該校國學教育的一大軟肋。
(三)校內推行國學教育的阻力
太和第二小學開設的國學課,主要以誦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經典著作為主,但由于教師的國學素養有限,部分教師缺乏參與教學改革的主動性、積極性,教育觀念有待更新,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進,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尚未形成體系,國學教育團隊建設明顯滯后,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該校國學教育的深入推行,致使國學教育規模始終停滯不前。
三、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的策略
(一)認清國學教育意義,確立目標和方向
廣州市白云區太和第二小學是一所以國學教育為特色的學校,一直秉承中國傳統的和雅文化,在同類學校中率先開設《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國學啟蒙課程,倡導以潛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開拓學生視野,使其心胸志趣、人格教養得到明顯提升。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自身學識修養的欠缺,使得對諸多國學經典形成了嚴重的誤解,從而讓很多人對推行國學猶豫不決。因此,只有正確的理解經典,確立“修身立德”的目標,從而才能有效地保證太和第二小學國學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認清教育的本質,豐富國學教學內容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能成為人,而非動物。太和第二小學開展國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懵懂無知的小學生們逐漸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獲得智慧的啟發,從而使他們能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即便將來步入紛繁復雜的社會也能夠處之坦然,可以參與建設和改造社會的種種活動。因此,學校對于國學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文學層面的解讀,還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國學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選用適合的校本內容。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校本課程開發
太和第二小學要實施國學教育,就必須堅持以學校為本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發展的差異。目前,該校的國學教材主要是低層次的啟蒙國學經典,顯然已不適應不同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需求變化,因此,立足本校實際,開發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校本課程已迫在眉睫。例如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弱,但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適合選擇《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國學經典作品,以教師講解、學生誦讀和課外實踐為主,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高年級的學生理解力強,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適合選擇《大學》《論語》《老子》。
(四)國學校本課程的實施
當前,太和第二小學的教師隊伍水平發展不均衡,加之橫跨三個校區,進一步加大了優質師資流動的難度。對此,該校應當積極調動全體教師的參與性,組織教師參加專題培訓,并將培訓作為日常科研活動而常態化、制度化,進一步強化教師們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和理解,把握教學內容的準確性與針對性,大力提升教師國學素養水平。同時,要鼓勵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可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外活動,如國學知識競賽、國學心得體會交流會、公德比賽等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田立君.小學階段國學教育及其研究的現狀、問題與成因[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