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摘要: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深入,但目前對于城市開放空間的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做到科學地規劃設計,導致戶外活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城市無法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基礎設施成為擺設。本文在簡要介紹了城市開放空間的定義的基礎上,將其特點以及它和城市戶外活動的聯系進行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戶外活動的城市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原則與方法,以達到改善城市開放空間促使更多的市民進行戶外活動以豐富精神生活,并促進城市的繁榮。
關鍵詞:城市 開放空間 戶外活動 公共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b)-0000-00
前言:隨著我國城市的飛速發展,城鎮人口與面積以及經濟產業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總體上呈現令人欣喜的態勢。然而這并不能代表我們的城市是健康發展的,城市開放空間存在著公共游憩空間缺乏,城市中心區域建筑密度過大,為配合政策機械地完成綠地的建設任務。眼下我們必須要充分重視完善城市開放空間體系,為市民帶來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的城市空間,擴大城市戶外活動發生概率,繁榮城市生活。我們必須融入多學科的規劃實踐,科學地規劃設計健康的城市開放空間。
1 城市開放空間的定義
城市開放空間(Urban Open Space) 是在由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隨工業崛起進而產生城市環境問題這一背景下被提出的概念。最初由倫敦市于1877年在《大都市開放空間法》中將其定義為“任何圍合或是不圍合的用地, 其中沒有建筑物, 或者少于二十分之一的用地有建筑物, 其余用地作為公園和娛樂場所, 或堆放廢棄物, 或是不被利用的區域”,在此定義中非建筑性與游憩功能被強調[1]。而美國城市規劃師凱文·林奇則強調其開放性、公共性和社會性,認為“與土地所有權、大小、使用方式與景觀均無關系”。亦有學者認為任何人可在其中進行自由活動的空間就屬開放空間,可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大類。查賓提出開放空間作為城市中的待開發空間極具價值,既可為城市的成長積蓄力量,又可為城市居民提供戶外游憩場所。由此該概念可描述為城市的公共外部活動空間,包括自然風景、廣場、公園綠地、濱水地帶、步行街等,它們都具有圍合性低、對公眾開放、生態性強等特點。
2城市開放空間的特征
2.1 城市開放空間組成與劃分
城市開放空間按人工參與程度分有自然式和人工式兩類[2]。其中自然式包括坐落于城市或其周邊的自然山體、湖泊、溪流、山林原野等。它們主要靠自然形成,城市居民活動不十分密集,相對完整地保留了自然原貌;人工式開放空間由廣場、公園、步行街、動植物園等組成,其人工景觀性強,硬質景觀多于自然景觀,設計以人的尺度打造,生態性不如自然式開放空間好,居民活動相對密集頻繁。
按照空間負載的功能與屬性劃分,開放空間可以分為單功能與多功能體系[3]。單一功能體系指一種類別的形體或自然特征為基礎形成的空間體系,或某類專屬功能的開放空間。其中前者如湖泊、河谷,后者如城市步行街、公園、廣場以及道路等構成的廊式空間體系尤為典型,譬如我國西安市的環城公園便屬于此類體系。
至于多功能體系,多數開放空間融合多功能于一身,如建筑、廣場、公園、街道乃至水域丘陵均可共存于此體系中。例如美國的圣安東尼城對于城市的改造就通過將流經整個城市的圣安東尼河展開了自然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完善的綜合景觀設計,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對于某一區域的綜合性改造,往往應考慮城市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生態關系,并聯系地理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學、景觀設計學等多學科團隊的合作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
2.2 城市開放空間的特點
(1)開放性,應保持空間區域的通達可見,不用其他方式封閉圍合,使人、小型動物能夠自由方便并且樂于進入的區域,植物在自然條件下能夠健康生長。
(2)功能性,應滿足游覽者的游憩和日常活動,休息區、活動區、交通區域等基本功能分區完整。
(3)大眾性:對象應為城市大多數居民,而不是針對少數人的高端私人領域,適合大眾或某類特定活動人群如兒童、老年人等的或活動,通常具有免費性或門票低廉易于支付的特點。
(4)生態性,城市的開放空間均為外部空間,往往將植物作為最重要的景觀營造元素,質量較高的開放空間還有水體、微地形等作為造景要素,其對于城市生態的調節作用不言而喻,能有效調節微氣候,吸附塵埃顆粒,凈化空氣,同時自然式的環境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精神愉悅。
(5)場所精神性:部分開放空間為對所在城市的標志性或特色場所,它蘊含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使人們產生對這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加城市生命力。
3城市戶外活動
3.1城市戶外活動的類型
據丹麥學者揚·蓋爾的研究結論,城市戶外活動(Urban Outdoor activities)可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4]。其中必要性活動是無論天氣、環境如何都必須要完成的行為如上班、候車、遞送郵件等。而自發性活動是指居民有參與意愿,并且在時間、地點可能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行為,諸如散步,沐浴陽光,駐足觀望等。社會性活動則是在公共空間中依賴于他人參與的活動。問候,交談,游戲等均屬于此范疇。
3.2城市戶外活動的發生
3.2.1城市開放空間的促進作用
必要性活動無論天氣、外部環境好壞均會發生,然而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空間的條件。外部空間的物質條件越舒適,越發地刺激人們走出狹小的單元樓來到外部空間;城市的開放空間是一種為大眾提供的自由的舒適的外部場所,它能容納來自周邊不同年齡,不同工作背景,不同階層的各類人群,這些居民在城市的開放空間相遇,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小區住宅所限定的局促的交流活動范圍。公園里發生著老年人跳廣場舞、年輕人結伴散心、兒童游戲玩耍等活動。另外人們對街道本身形形色色的人活動更感興趣,人的活動才是興趣中心。由此我們認識到在有人駐足停留的開放空間中,這些人以及他們的活動會超越這個空間本身的吸引力,即物質空間添加了生命力,怡人的開放空間加上活動能夠吸引到周圍區域的市民前來加入,如此良性循環。精心布置的開放空間為各類人提供著一個絕佳的舞臺供他們盡情地活動,豐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3.2.3 消極開放空間的負效應
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認為消極空間是無計劃性的,它從內到外擴散性不斷增加[5],因而失去了人的尺度。把它延伸到城市開放空間上,消極的開放空間忽視了令人產生愉悅的場地特質,缺少收斂性,并且場地要素使人失去安全感,消失了活動發生的條件。于是空間的使用率愈發低下,街頭荒寂,基礎設施被破壞。譬如交通道路越寬闊密集的地區活動越少,飛馳而過的車輛令空間安定感下降,行人往往匆匆走過不會停留,活動亦不會發生。
3.3 重視打造高質量的城市開放空間
在我國城市化速度突飛猛進的當下,各種建筑物拔地而起,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市中心令城市疲憊不堪;市民常年生活在高壓力高節奏的城市生活中,精神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只會令城市永遠充滿了鋼筋混凝土的冷漠。必須打造健康的城市環境,在規劃時充分思考公共開放空間的巨大正能量,避免西方社會自1930年以來對待城市形成的“功能主義”的錯誤認知,為市民提供合理的生活環境,使物質和精神水平同時得到提升。
城市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關注大眾的可達性,環境的質量以及開發的協調性。不可單方面追求主體效益最大化,應充分考慮綜合的環境效益。開放空間的打造是為了擁有功能良好、城市空間富有特色的環境,以促進更多的城市公共戶外活動。其重點為城市中心、街道、公共綠地、廣場、城市濱水區等。
3.3.1區位的選定
(1)對于城市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首先要進行區位的選定,應充分考慮場地的自然特性,如地形水文等因素,以及植被等要素。應選擇相對平緩的地帶,既可滿足大眾安全進行各種休閑游憩活動的需求,同時又可節省改造開發的成本,更方便配建一系列的基礎設施[3]。
(2)另外開放空間是為城市居民打造的,應選在臨近居民區的位置以供更多的人前來游玩,或是位于市中心高密度商業建筑區用以調節灰色和綠色景觀的平衡,使視覺感受相對協調不會因密集的高樓大廈而產生視覺疲憊感,同時此區域往往以硬質鋪裝阻隔了降水的自然循環導致城市地下水位連年下降,精心布置的開放空間倘若在中心區域以綠色空間成為亮點,勢必會促進城市生態的良性發展,也為其他區域的規劃提供范例。
(3)應選擇交通便利、方便到達的區域作為對象,其輻射面往往更易于突破所在地區的的局限,在更廣的范圍內吸引使用者,對城市的公共活動產生綜合影響。
3.3.2尺度感與周圍環境的融合
只有“人的尺度”才會令處在現代城市空間的公眾感到場地的安全和適宜感,過度開闊和與交通干道距離過小的區域勢必會使人產生不安與恐慌,從而減弱活動的發生。同時注意與周圍建筑體量的協調。固然現代建筑體量一般較為龐大,所以應當規劃出與之吻合的場地面積,并且以園林景觀設計手法如借景等,配之以園林小品進行空間劃分[6],創造出適宜人的親密空間,同時在全局尺度與周圍環境方面沒有違和感,陽光等要素亦可充分利用。這就需要設計師針對場地所處環境進行悉心分析,打造精致開放空間。只有空間尺度真正適宜人的心理需求,才會吸引更多的人走出室內感受外部的陽光、空氣和植被。
3.3.3 完善配套設施
城市開放空間區別于野外的大自然,正是由于它是根據人的需要所建造的,因此場地必必需的配套設施如標志牌、衛生間、座椅、照明系統等應完備,使人們在空間中停留有了保障,從而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公共戶外活動。雖然當下我們強調城市生態,但也不是徹底地搞綠化搞濕地,一切以人的需求為標準,以人的健康生活和城市的有序發展為目標。
3.3.4關注城市生態效益
城市是以人工生態系統為主構成的景觀,斑塊、本底、廊道、邊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景觀空間格局[7]。運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景觀的異質性越強,城市的生態穩定性就越強。這同樣印證了3.3.1(2)中應在高密度中心區規劃出一些適當面積的綠地的正確性,如此景觀異質性可大大提高。同時所建設的場地也應努力增強生態價值,提高綠化率,以植物造景手法既營造了景觀的視覺性,又具有生態功能;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打造水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3.3.5塑造城市精神
城市開放空間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和精神面貌的場所。比如西安市區微黃燈光照耀下的古城樓夜景烘托出浪漫安詳的氛圍,讓人聯想到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南京市日趨完善的開放空間體系形成了“玄武泛舟,雞鳴還愿,石象尋秋”的地方特色休閑文化;即便是歷史十分短暫的石家莊市也可以充分挖掘“火車拉來的城市”的鐵路歷史文化。城市有了文化精髓,這一地區的人們自然也有了對城市的無限眷戀和愛慕,這將帶給他們精神上愉悅的享受。開放空間的創建為他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得以在公園綠地呼吸一縷芳香,在廣場沐浴陽光的和煦,在步行街道享受著每一個微笑。打造健康的城市開放空間,讓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張虹鷗,岑倩華.國外城市開放空間的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學刊,2007,5:78-84
[2] 喻瓊,城市開放空間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D], 華中師范大學, 2013
[3] 王建國. 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4] 揚·蓋爾 著,何可人 譯,交往與空間(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6] 姚如娟, 城市開放空間活力場研究--以城市廣場為例[D], 合肥工業大學, 2012,
[7]郭晉平,周志翔,景觀生態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