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倫超
摘要:文章以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為例,分析了當前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背景下,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辦學思路,即構建科學的學科體系,營造地方專業特色,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創建開放的辦學環境。
關鍵詞:城鄉規劃;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3-0032-03
湖北民族學院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鄰渝黔,北靠陜渝。湖北民族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創辦于2004年,學制4年,最初從屬于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資環系,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測量學和園林學為依托。經過10年的探索、實踐,在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城鄉規劃學提升為一級學科后,面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新要求,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亟需結合學校特色進行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一、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現狀
(一)院系設置不合理,專業關聯性不強
湖北民族學院當前實行的是“校—院”二級管理模式,城鄉規劃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一共6個專業構成了當前湖北民族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按照最新的《教育部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目錄》,城鄉規劃學為一級學科,學科代碼0833,生物工程也同為一級學科,學科代碼0836,兩個一級學科同屬一個學院,專業跨度大,關聯性不足,城鄉規劃專業學科體系亟待重組。
(二)師資力量單薄,教學方式單一
學校城鄉規劃教研室共9名教師,其中副教授1名,高級實驗師2名,講師3,助教3名。碩士8人,博士1人。專業構成方面,城市規劃專業4人,土建
類專業3人,測量學專業2人。教師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均不合理,加之缺乏有效的校內發展平臺,多年來很難吸引國內知名院校畢業的高級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所以城鄉規劃專業的師資力量極為薄弱,缺乏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學科帶頭人。
以2014年春季為例,湖北民族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城鄉規劃在校學生總人數為409人,而專業教師僅為4人,師生比為1∶100,這和《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要求不低于1∶12的差距非常大。師資比差距導致教學方式單一[1],專業理論課以講授為主,課堂氛圍沉悶,不能激發學生的能動性。
(三)教學條件落后,規劃設計能力不足
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性學科,專業實踐是培養學生基本專業素質的重要途徑,學習氛圍、相互交流的平臺是基本保障。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用房緊張,僅有3個專業教室合計約150 m2,供10個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班級使用。而這3個專業教室基礎設施嚴重缺乏,設備不足導致學生拿到設計任務書后往往只能回到宿舍閉門造車,難以相互交流、借鑒。
城鄉規劃專業開設的設計課程除畢業設計外,還有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場地設計和景觀規劃與設計共7門。由于經費和場地均不足,每門設計課都是1位教師指導近百名學生,根本無法實現“一對一”的教學,也無法詳細指導。
(四)培養計劃不完善,專業課時不足
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在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編制上難免存在缺陷和不足。2013年城市規劃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基本涵蓋了城鄉規劃的10門核心課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規定城鄉規劃10門核心課程包括:城鄉規劃原理、城鄉生態與環境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城市建設史與規劃史、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城鄉道路與交通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與村鎮規劃、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城鄉社會綜合調查研究、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但是很多核心課程僅僅依賴1門專業課進行講授或者全憑學生自主完成。比如:城鄉生態與環境規劃依賴城市環境生態學課程48個理論課,城鄉基礎設施規劃依賴城市規劃系統工程課程48個理論課時、16個設計課時,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依賴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32個理論課時,城鄉社會綜合調查研究完全依靠學生假期社會實踐。
(五)教研經費嚴重不足
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社會參與性很強的實踐性學科[2],很多課程都需要投入較多的教研經費。比如城市認知實習、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這些大的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都需要帶領學生實地參觀,獲取現場一手資料,免不了需要投入一定的教研經費。限于學校經費緊張,很多實習基本是讓學生自己進行,缺乏實地考察經驗。
二、城鄉規劃專業教學出路
(一)院系重組,專業整合,學科成團
縱觀湖北民族學院現有55個本科專業設置,不難找到與城鄉規劃專業相近的專業門類。例如,林學園藝學院下的園林專業、藝術學院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下的環境科學專業,以及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下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上述各專業具有較大的學科關聯性,可以統轄于人居環境學科,為此可以成立獨立的人文環境規劃設計學院,促進各相關專業的融合、交流和發展,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城鄉規劃一級專業學科群體。
(二)筑巢引鳳,壯大師資,構建特色的專業教學隊伍
高等學校培養人才是目標,培養計劃是依據,師資隊伍是關鍵,特別是湖北民族學院這類地方本科院校,構建一支學術水平高,專業素質過硬的城鄉規劃專業教學隊伍是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的首要任務[3]。由于受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城鄉規劃專業高層次人才,多數都選擇了沿海發達地區的設計單位或管理崗位,因為收入高、待遇好。極少有人愿意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任教。
面對這種困局要多方入手,一方面高薪、高職位、高福利引進學科帶頭人;一方面要培養現有師資力量,通過進修、委培等方式提高現有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同時注意改善不合理的教師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
(三)營造突出的地方城鄉規劃專業特色
湖北民族學院是一所二本地方本科院校,學校堅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城鄉規劃專業的建設也離不開地方,離不開恩施的山和水。10年來湖北民族學院培養的一大批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多數都扎根在恩施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崗位。為此,在城鄉規劃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必須讓學生走進恩施,融入恩施。在很多課程實踐中深入挖掘恩施少數民族地區的建筑和村鎮特色,研究地方民居和山地城鎮規劃特點,結合地域特色,積極創建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城鄉規劃專業。
(四)與時俱進,編制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
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是本科院校教學的重要依據和綱領性文件,一份科學的城鄉規劃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在高校城鄉規劃本科教學中尤為重要[4]。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一級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誕生,這些都為本科院校城鄉規劃的專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同時也為城鄉規劃學專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照國內一流城鄉規劃學科人才培養計劃,結合湖北民族學院自身的學科建設平臺,擬定一份科學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
(五)加大投入,創建開放的辦學環境
城鄉規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有很寬的知識面,這種特性決定了城鄉規劃專業教育要向開放辦學模式轉變。比如,與恩施州城鄉規劃設計院、恩施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和利川市城鄉規劃設計院相結合,聯合培養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讓學生深入設計第一線,親身參與實際項目的運作。同時邀請資深規劃師進課堂,結合實際案例剖析知識難點,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作專業學術報告、講座,提高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水平。
三、結語
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應立足恩施州民族地區特色,充分挖掘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建筑、村莊、城鎮規劃特點,結合湖北民族學院自身的院系設置,因地制宜地營造專業特色。通過整合當前辦學資源,重構教學培養體系,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營造開放的辦學環境,提升教學品質,這將是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品牌建設之路。參考文獻:
[1]馬冬梅,王曉燕.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0-12.
[2]鄭杰.地方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安徽省為例[D].合肥:安徽建筑工業學院,2012.
[3]呂文明,劉海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辦學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3-26.
[4]施德法,郭莉,張學文,等.應用型城鄉規劃專業培養計劃與教學改革探討[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4(1):62-67.
(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