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軍
摘要:學校教育是學生個體成長過程中的教育主形式,對于延續傳統、傳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學科教學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所在,研究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和貫徹傳統文化具有實際意義。因此,筆者在我校的各個年級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在中學教育中傳承傳統文化。
關鍵詞:學科教學 ? 傳統文化 ? 調查
以2013年山東曲阜談話為起點,近年來習總書記連續十余次談及當今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青少年中弘揚優秀傳統的實踐中,學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通過人才培養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是其所具備的文化功能。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承擔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使命。這種使命體現在它促使民族優秀文化世代相傳,幫助公民樹立深厚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感,形成振興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因此,各個歷史時期的國家都注重通過學校教育傳播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達到保存、延續和發揚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目標。
新課程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思想教育目標。通過學科教育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對學生品德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深入研究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我在我校的各個年級進行了有關方面的深入調查和研究。
我校對高一、高二兩千余名在校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表現在四個方面。
1.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前途,有較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94.5%的學生認為:“中學生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國家。”
2.社會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總體上,正確的價值觀仍居主流。大多數人能較好地處理公私、義利關系。71.1%的中學生認為“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當兩者發生沖突時,個人應服從集體”;52.9%的中學生認為“需要大力提倡為人民服務”;88.76%的中學生把為祖國、為社會做貢獻作為人生理想,他們期望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體現人生價值。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意識的傾向表現更為突出。
3.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得到發揚。57.73%的中學生認為雷鋒值得學習,61.26%的學生認為應盡力幫助別人。
4.多數學生的民主、競爭、公關意識和效益觀念有不同程度的增強。
同時,調查結果也表明,當代中學生中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方面。
1.缺乏遠大理想,學習目的不明確。3.42%的中學生不明確人生價值。11%的中學生認為人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享受。
2.缺乏大局觀。部分學生認為應盡量做到公私兼顧,但當出現矛盾時,選擇優先考慮個人利益。
3.缺乏對奉獻精神的正確認識。個別學生認為雷鋒只是個好典型,但是要做到很難;少數學生認為奉獻精神已經過時了。
4.勤儉意識、勞動觀念淡薄。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樂意做家務勞動。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在現代教育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和造就新一代公民,是學校教育無法推卸的迫切任務。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在于樹立正確的文化選擇。文化選擇不是為簡單的要或是不要,而是發揚和拋棄的統一。歷代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于前者要繼承和發揚,對于后者有的需要堅決摒棄,有的則需要根據實際賦予新的時代精神。
對于傳統文化的選擇取向要堅持兩點:一是發展,要有利于社會發展與進步;二是育人,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根據這兩個點,正確的文化選擇應做到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科學性,要傳播科學與文明;二是時代性,要體現時代精神;三是民族性,要有民族特色和精神;四是主體性,要適合大眾主體的需要;五是客觀性,要從本民族、本地方的實際出發開展活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其次在于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幫助他們在對傳統文化的選擇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此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文化導向。
其一,立足學校實際,發揮學科優勢。根據現有學科的具體特點,結合各階段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逐步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內涵融入其中,逐步引導學生樹立和培養正確的民族情感。
其二,立足本地實際,加強文化建設。近年來,我校根據地區和學校及學生具體特點,把教育寓于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活動規劃等各種文化形態之中。通過建立主題文化墻、校史展覽館、陳挹芬校長紀念碑、校史廣場等設施,并開展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構建起豐富、完整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實現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精神的有機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促使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實現現代教育目的和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而學校教育則是這條大路上的跋涉者。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著,李季湄譯.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M].長春出版社,2003.
[2]朱志平.課堂動態生成資源的理論與實踐[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杜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M].開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