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摘要: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笨梢?,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對教師教壇足跡的回望與揣摩,是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在教學中,教師多一分反思,就多一分提高,就與優秀教師多一分接近。教師如果能將其及時總結并隨筆記下,就會有一筆寶貴的財富。本文總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點滴反思,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高中語文 ? ?教學 ? ?反思
一、要轉變教育觀念,重新定位師生角色
要全面地進行新課程改革,教師就必須將頭腦中的一些傳統的、陳舊的、落后的教育觀念加以更新。在傳統教育中,教師的職能一直被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而新課程改革則要求教師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教育科研的專家”。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摒棄傳統的、陳舊的、落后的教育觀念。首先,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語文素質和業務素質——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熟稔的業務(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形成的多層次的新型的知識結構;其次,教師要對自己的角色有一正確之定位。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樹立起一種新的觀念——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決不能被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取而代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快樂,親身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師在教學中要甘當“配角”,甘當“鋪路者”,甘當“點撥者”,甘當“引導者”,即課堂的每一教學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生而展開,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教學的每一過程。
二、要領會新課程標準實質,重新認識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可是,有部分語文教師擺不正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他們在注重于語文是最為主要的交際工具的同時,忽視了其人文性。他們在教學中過分地強調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把對學生進行字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教學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這樣的做法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還有部分教師過于注重人文性特點,在教學中偏重于熏陶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偏重于陶冶學生的性情、觸動學生的心靈、滲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卻忽視了學生對字詞的積累,忽略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訓練與提高。以上任何一種偏激的教學方法都是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性質的嚴重撕裂。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做到二者兼顧,做到二者和諧統一。
三、要“讀”“寫”并重,重新定位語文教學中的“教讀”與“教寫”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兩個方面的關系是必須要處理妥當的,即“教讀”與“教寫”。其中“教讀”是手段,“教寫”是目的。
其一是“教讀”,即教學生讀好課本。因為課本是基礎,學生要學好基礎。也許有人說,近些年的高考試題大多不直接取材于課本。因而,只要我們翻一翻高考語文試題,就會發現其命題雖然不是取材于課本,但是,所考查的知識點都直接或間接涉及課本內容。比如,文言文考查的關于名句的默寫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于課本,尤其是默寫題,學生只要能夠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將該背誦的篇目背誦下來,就一定能拿到滿分。再說,課本是基礎,如果學生的課本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如字、詞都不能記住,語法知識、修辭方法、表達方法缺乏,那么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寫”將難以進行。
其二是“教寫”,即教會學生正確地運用語法知識,正確地運用修辭方法,正確地運用表達方式,寫出質量上乘的文章。學生如果不能正確運用語法知識,寫出的句子就會詞不達意,寫出的文章就會語病連篇。學生如果不懂得正確運用修辭方法,文章語言就會枯燥、干癟、乏味,更談不上生動、形象。學生如果不會正確運用表達方式,將該記敘的寫成說明、該說明的寫成議論、該議論的卻用抒情,這樣,文章就會一塌糊涂。所以,學生只有語文基礎知識厚實了,寫作的基本功扎實了,寫作能力才能提高,寫出的文章的質量才能上乘。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教師來說,“教讀”是手段,而“教寫”才是目的。對學生來說,“讀”就是學,“寫”就是實際運用,“學”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即讓學生通過寫作技能的反復訓練,最終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的主張見解。
四、弄清傳承與發展,重新認識“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傳統教學方法指的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等,充分運用“講授法、演講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讀書指導法、布置作業法、課外輔導法、角色扮演”等,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之所以說傳統,是因為它是歷史沿革中流傳下來的、經過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最為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被人們逐漸認識和利用的教學手段。而這里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相對而言的,它可以分為電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視頻手段。因為它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輔助教學,所以大家統稱之為“電化教學”,又叫作現代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記筆記、掌握重點難點,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十分有利。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能深入淺出,能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與溝通,這十分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現代化教學手段能使傳統教學活動中沒有辦法辦到事情變成現實,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千萬不能以一方取代另一方;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在運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輔之于現代的教學手段,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總而言之,“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