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飛
遼寧省撫順市新賓高中數學組
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幾點體會
周利飛
遼寧省撫順市新賓高中數學組
在我十四年的教學生涯中,當過七年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是在摸索中成長,在成長中摸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班主任工作體會,也好得到同行們的批評指導。
日常人際關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對新學校及新班級的最初印象也是如此,因此,對班主任來說,早在新生入學之前,就應該醞釀使新生迅速形成“集體”的計劃,精心地為“導演”這部“開場戲”而做各種準備,胸有成竹地迎接著新集體的誕生。我在迎接10級新生的時候,是這樣做的:(1)精心設計教室的布置,那時,由于高考做考場,各班教室都光禿禿,而且墻上大白掉的一疙瘩一塊的,墻角又返潮長了毛,整體感覺破舊不堪。我就在學校確定完教室,新生入學之前把教室精心布置了一番,等新生報到那天來到教室一看:嶄新的窗簾、干凈的水盆、垃圾桶、漂亮的墻裙紙、還有精心挑選的勵志格言、標語等,對這簡潔清新的環境頓生好感,而且12個班中只有我班是這樣,學生也會油然而生一種優越感與自豪感。(2)認真準備在學生面前的第一次講話,熟話說不打無準備的仗,要象備一節課一樣,把想說的,想做的有條理的列出綱要,打好草稿。(3)開學第一天便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盡快多角度了解每個學生,卷預先印好,問卷的形式有選擇和解答兩種,內容可有㈠家庭親情篇,如……㈡紀律學習篇,如……㈢理想寄予篇,如……(4)開學第一周舉行“我的自畫像——同學自我介紹”主題班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盡可能迅速地互相了解。要使學生盡快對新集體產生感情和責任感,教師就必須在開學之前對未來的班集體產生感情和責任感。
沒有活動便沒有集體,一個班如果除了上課便是考試是不會讓學生產生感情的,這里的活動包括學校組織的各類比賽,如匯操比賽、拔河比賽、跳大繩比賽、踢鍵比賽等,無論什么活動,班主任都要積極動員、組織,并參與到其中去。過去,幾次跳大繩比賽我都以我班男隊搖繩隊員的身份出現,我自認為我搖的還挺合格。這樣,①是讓學生覺得老師是認真的,他們也就很難懈怠了,②是培養學生面對集體活動積極參與的心態,這往往比比賽結果的輸贏更重要,還有一些活動是班級內部自己組織的。02年我第一次當班主任,班里湊巧有一批小子對踢足球特別熱衷,偶爾他們會派說客到辦公室跟我要體活,我給了,后看老師好說話,要得次數越來越頻,一次體委聯合班長到我那說誰誰班這節給體活了,也希望我給他們一節好跟他班踢場球,起初我不情愿,還說:“人家干啥你們就想干啥?”后一想,硬要他們坐在教室里,心已長草了,沒什么效果。于是我說:“要踢咱就正式點,把咱班同學都叫下去,教室里一個不留,不上場的在旁邊當觀眾,為你們加油助威,我倒想看看你們踢球的水平,如果這場球贏了,下次體活給,如果輸了,下次免談。”結果這場足球踢的分外精彩,以2:0戰勝兄弟班級,同學們大鼓勢氣。其實我是這樣想的:若贏了,雖然犧牲了一節自習課,但學生在一場足球賽中獲得了一次集體榮譽感的體驗,這是我用美妙而空洞的說教難以達到的;若輸了,證明他們球技不怎么樣,哪還好意思總跟我要體活?
回想從教以來,我最感到快樂的時候就是學生不把我當老師的時候。13屆畢業生寒假回來一行幾人到我家看望我,我們天南海北的嘮了一下午還感覺意猶未盡。臨近高考的一個周末下午,我到男生宿舍看看,發現我班一男舍幾個人在打撲克,看到我之后很緊張,準備把撲克收起來,我說:“別收別收,咱們一起玩。”于是我們玩了一下午的“跑的快”。我很驚嘆,他們在不學習的時候是如此聰明、可愛,和他們在一起玩不但可以提高牌技,心態也會變的年輕,偶爾贏他們一次還挺得意。之后我把撲克帶走,他們說:“老師,下周末再來玩。”我爽快的答應了。我曾在下大雪的時候帶著全班同學去后山賞雪景,打雪仗;在河堤桃紅花開的時候帶他們去賞花拍照。因為我喜歡讓他們在學習疲憊的時候去接近自然。
家長會的時候我總提倡家長只要條件允許,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走進大自然。一方面,長見識,樹理想;另一方面,我認為天然環境和人格陶冶有密切關系,但不要每次在去的時候都布置任務,談談感想、寫篇作文,這樣對大自然的親近帶著濃重的功利色彩,對自然美的感受就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其實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外在的“教育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自然的接近,對自然美的感受就是教育。
好的班級有賴于一支好的學生干部隊伍,有幾流的班集體,就有幾流的班干部。班級班風是否良好,班級輿論是否健康,都與班干部息息相關。首先,學生干部的產生可通過民主選舉、學生自薦、老師內定等方式。班級干部不一定是學習最好的,但一定得思想端正,不偏激狹隘。其次,班主任要定期對班級干部進行培訓,這點我在定完班干部之后要召開班干部會議,對他們進行思想觀念培養。教育他們要有服務意識、主人意識、效率意識,還要明確各自具體的責任分工,即班長負責什么、團支書負責什么、衛生委員、勞動委員各負責什么等等,并以書面的形式分發給個人。除此還要懂得互相協作。那么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對好的,在班上大力表揚,以鼓起他們的熱情與信心,使他們的工作能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能有所提高,對工作不佳的要個別幫助與指導。另外我還會時不時地給他們一些犒賞比如一些巧克力、糖、水果什么的。包括我的兩個課代表,雖然是小的恩惠,但是體現了老師對他們的一種關懷。最后要學會放手,過去我幾乎將班級所有大小事務包攬無余,自然很累,其實,在班級干部能力可以的前提下,他們是可以委以重任的。送走那屆學生在高二上學期期末家長會中,從策劃、構思、開展、主持發言全由團支書、班長完成,他們準備充分,內容充實,進行的井井有條,主持者和發言者的家長很為自己的孩子自豪,其它家長也看到了別的同齡孩子的優秀與風采。給家長耳目一新的感覺,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新生進校不久,我向大家提出幾個問題:①你們是否希望這個班最終成為一個好的集體?②要讓我們班成為好集體,需不需要每個人都克服自身的弱點?③為了保證同學為了集體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點需不需要制定一個?班規??經過討論,同學們對這幾個問題都做出肯定回答,然后接著問:這個?班規?應由誰來起草?有的說班主任,有的說班干部,我說應該由班上每個人起草。因為我希望他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班規?是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的。于是我提供給他們制定的方向與原則,方向是從“學習紀律,作息紀律,寢室紀律”,“清潔衛生”等幾方面,原則①是提的要求,規定,應符合實際便于監督檢查,不能提一些雖然合理但難以做到的要求,,②是不僅僅提出紀律要求,還應同時有相應的強制措施,明確“違反了又怎么辦?”否則,班級法規很可能成為一紙空文,無所謂“可行性”。不久后當學生每人都交上一份《高一11班班規(草案)》后,我布置學生干部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初稿,然后交給全班同學反復討論修改。我記得那天下午同學們爭論了兩節課,場面很激烈。比如對懲罰辦法的確定,最開始有人提出罰款,但多數人不同意,又有人提出罰站,罰作業等仍沒有得到多數人認可,最后決定由抽簽法定懲罰措施,簽做了20個每個上面寫著處罰辦法,如:唱一支歌、做值日生、跑步等等。以后的事實證明《班規》的產生的確推動了良好班風的形成。
每年都有校三好生、優秀學生干部、學雷鋒標兵、優秀舍長舍生的評選,是由老師內定、還是由學生選舉產生?我的做法是由學生選舉確定,我認為應該尊重學生的選舉權。(1)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在選舉的時候,學生在交上選票之前,他不能不嚴肅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三好”?班上哪些班干部認真負責?……。我們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思維過程,便是給了學生一次自我教育的機會,學生的是非觀念,道德觀念正是在這一次次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要是都由老師內定,這些便都不存在了。(2)是有利于鼓勵當選者更好地為同學服務,為同學負責。既然這些學生是由全班大多數同學確定,那么,想當三好生、優秀干部就應該多為同學服務,接受同學監督。這樣產生的三好生、班干部才會受同學們擁護,而當選者也才能真正感到自豪。
不少班主任總習慣自己說了算,怕發生不正常選舉現象,離自己預想的有太大偏差,遇到這種情況一種可能是老師預想的人選表里不一,雙重人格,在老師面前一樣,在同學面前一樣。老師要私底下了解,并逐漸糾正。另一種可能是班風出現了問題,在集體輿論健康的班級里,至少大多數學生的道德評價,是非判斷與班主任是一致的。
我們多數班主任都感到寫學生評語是件苦差事。其苦多半不在“寫”本身,而在于評語內容空泛、枯燥。一個班五六十人,年年寫,要想快那就都是套話,流于形式,窮于應付,毫無意義。要想認真,能抓住學生特點、體現學生個性、激勵學生上進,確實又有很大工作量不容易。我是這樣做的,每年的寒假前用心寫20份左右,這樣三年每個人就都寫到了。我想評語沒有固定的格式,力圖多一些個性,多一些親切,多一些幽默。
當班主任很累,這個“累”的體現除了工作的繁忙外,更多的在于班主任心靈的沉重,“心累”勝于“身累”。真所謂“班主任工作是個筐,什么內容都可以往里裝!”我們的責任似乎無限大,權力又似乎無限小,比起一般的科任教師,班主任的心理負荷要大的多,領導的評價、同事的議論、家長的批評以及學生的意見……這時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情。
(一)對待領導的評價要冷靜
其實,領導的評價是我們工作好壞的標志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標志。領導表揚了自己,千萬不要翹尾巴,那只不過是在某方面工作達到了學校的要求,有啥值得“喜不自勝”的?領導批評了自己,如果確實是自己的錯,心平氣和接受并盡可能改正就是了,如果確實冤枉了自己,能解釋解釋不能解釋由它去,我們的工作又不是為了領導而是為了自己的良心,只要問心無愧,便自有公論。
(二)對待學生的意見要豁達
對班主任心靈最大的傷害,可能莫過于自己學生“反戈一擊”的“背叛”——公開與自己“唱對臺戲”,我也曾遭遇過這類事情,那是在10級高一上學期,我在新賓吧里看到一張貼子,名稱是“周利飛必看”我看了,言辭語氣非常霸道,大體是:“周利飛你聽好了,你一天講8節課,你TM不要命,我們還要命呢……”還說我長的“前赴后繼”的。在此之前,我從未對自己外表形象有過準確定位,在此之后,我有了。事情是這樣的,在發貼前一天是周六,這8節課的由來是上午兩個班2節正課,下午自習又分別到兩個班講1節課合計4節,晚自習又講4節。大伙驚訝我講的是什么,是高一函數,這部分內容本身很抽象又是高考重點,有深度、有廣度,我太急于求成想給他們多講些,結果卻忽略了他們能否消化得了的問題。當然后來得知發貼人是我班一個學習不好的學生,我想是我耽誤了他的睡覺時間,讓他周六過得很累,他發泄一下。起初那幾天我很郁悶,想想看,自己每天早出晚歸忙工作,辛辛苦苦為學生,滿腔熱血換來的竟然是學生的“不滿意”!叫人怎能想得通,又叫人怎能咽下這”不平氣”呢?可我又不能氣極敗壞的到教室去質問學生,這樣有損老師的人格修養。那幾天,同學們也看出了我的心思,私底下紛紛議論這件事,還給我寫字條安慰我,我很感動。于是我想:在班級必須開個班會。在會上,我首先檢討自己的做法沒有顧及同學的感受,其次我要鼓勵學生敢于向老師說“不”,最后探討如何向別人提意見,是暗地中傷還是光明磊落,要怎么提合適?怎樣才能讓別人易于接受并改正。班會后,這名同學非常不好意思地主動找到我承認錯誤,并得到了我的原諒。這件事這樣后,我也就釋懷了。
事后我在思考:(1)今后要如何正確的付出,并不是一味的付出就是好,怎么樣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該講時講,不該講時要學會閉嘴。(2)其實只要我們意識到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必然不成熟,胸無城府、說話直率、思想單一、認識片面……,他們對我們提意見甚至是不太實事求是的“意見”,一般都不是因為師生“感情危機”更不會有什么惡意。覺得不滿意,就要說出來——這就是學生的幼稚之處,也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而自己是長他們十幾歲乃至幾十歲的成年人,便什么都想得通睡得著,又能咽下“不平氣”了。
當老師“苦”,當班主任更“苦”,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有無窮之樂,樂中有無盡之趣。比起其他任課教師,我們與學生的接觸更密切,對學生各方面的關心越無微不至,我們得到的來自學生的愛也越豐厚,在學生畢業前夕,在他們依依不舍的眼神里,你會發現,學生最留戀的老師,還是他們平時有些“懼怕”甚至有點“怨恨”的班主任。面對學生愛的回報,作為嘔心瀝血的班主任,我們會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13屆學生畢業留言冊上,我寫道:“……看歲月如水流過,我只想做岸上的旁觀者。以為這樣會保持冷靜,會一直清醒,會理智的把握方向。只是旁觀,不投入感情,確實無悲,但也無喜。沒有了喜怒哀樂,也就遠離了幸福,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已無力改變,直到遇見了11班,直到被再次點燃……”
最后祝我們全體班主任:生活著、工作著、經歷著、反思著、成長著、成熟著、美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