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廣播電視臺,內蒙古赤峰 024000
這些年來,不論是哪個階層,對于媒體都是特別關注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內一些新媒體事件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也有不少事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國家政策,特別是一些學者對這些事件進行了相關的評論,但是,大多數學者還是以傳統媒介事件的評論模式來對新媒體進行評論,對于新媒介的基本的含義和特征還沒有新的理解,對其深層次的含義,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看法。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對于新媒介事件以及傳統媒介事件要進行合理明確的區分,對新媒體事件的基本含義要進行明確的定義,新媒體事件是在傳統媒介的理論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而傳統媒介事件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也被定義了不同的理論模式,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最基本的含義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基本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由事件經歷人和相關媒介提前策劃和組織;事件在當時有高度的新聞價值,值得人們去關注;事件本身的價值是由其組織人員去定義的。基本的性質就是保持原來的狀態基本不改變。
新媒體事件不斷進行著發展和演變,不同類型的新媒體事件,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以及傳播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有本質的區別,如果不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在研究方面就不能很好的深入。所以,根據內容的相似性質、時間當事人的身份類型等,可以將它進行簡單的分類。如分為涉及民族精神與感情的事件;政府與民眾意見不統一的事件;具有文化娛樂性質的事件;關乎社會公德的事件、與公共安全相關的事件以及不同階級層相互對立的事件等。
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改革和更新,新媒體事件也因此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新媒體出現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社會經濟體制、政治思想以及文化導向的不斷革新。最早時候,由于網絡用戶很少,所以信息傳播的速度也很慢,新媒體事件的影響范圍還不廣。但是隨著網絡市場的不斷擴大,網絡用戶的增多,網絡媒體的地位也漸漸上升。而且從零三年以后,網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新媒體事件也日益增多,一些專業的學者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認為新媒體事件的發生也只是一個過程,但是,這些研究都只是建立在傳統媒體事件的基礎上的,所以,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也只能認為其缺乏主觀性。
對于新媒體事件的定義,查閱相關資料可知,不同學者對這一問題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對于新媒體概念的定義也是多種多樣的,對于學術研討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從技術層面上進行分析,新媒體事件的載體不再是電視,而主要以網絡媒體為主,比如手機,互聯網等,因此,“新媒體事件”也被稱為“網絡熱點”或者“網絡事件”。新媒體事件的承載主體雖然是網絡,但是要想擴大影響范圍,必須要借助傳統媒體的力量,反之社會影響力就會下降。所以說,新媒體的傳播媒介不僅僅要依靠于網絡媒體,更要依賴于一部分傳統媒介的力量,才能使影響范圍更廣,效果更好。但是,大部分學者只是從單一的媒介的傳播形態方面去區分傳統媒介事與新媒體事件,只要媒介事件前邊出現網絡二字,就被理解為新媒體事件,這樣的理解非常的片面,且毫無根據。對于新媒體事件來說,并不僅僅局限于網絡媒體,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網絡傳播的事件就是新媒體事件,傳統類型的媒體事件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的形式進行傳播,比如這段時間的“兩會”,并不完全就是通過傳統媒介進行直播的,而且也通過手機、互聯網這些新媒體的傳播形式進行發布。另一方面,對于互聯網產業影響巨大,推動該產業快速發展的技術也可被稱為“網絡事件”,如大家所用的微信等。
此外,還有一些事件同時具備傳統媒介事件與新媒體事件的共同特征。對于新媒體事件來說,大部分都是具有新聞價值的,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具有私人性質的事件,就事件本身來說,并沒有高度的新聞價值,但是經過網絡的宣傳,網民的點擊與轉發,就會變成重大的事件。單純的從技術層面去定義新媒體的概念是不準確的,還是要分析新媒體事件本身的特點、社會影響力和價值觀的導向,因為這些性質與傳統媒介事件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新媒體事件強調的主要是“新”,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事件的影響力主要是對社會本身的意識和觀念的高度挑戰,并不是對現有公共秩序和道德觀的維護;另一方面就是事件產生的意義使得平民階層享有更大的話語自由的權利,并不像原來,事件產生的意義完全是由權利階層來主導的。
本文對新媒體事件與傳統媒介事件從不同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總結出兩種媒體事件的不同,得出新媒體事件是在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創新得出的,但兩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本文著重對新媒體的概念進行定義和辨析,并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對推動新媒體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喻發良,李艷娟.從用戶體驗的角度看新媒體建設[J].聲屏世界,2013(12).
[2]朱曉雯.新媒體的話語意義——新媒體如何成就奧巴馬連任總統[J].中國報業,2013(22).
[3]李建偉,李夢龍.我國新媒體研究現狀及展望[J].出版廣角,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