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華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音樂個性化課堂教學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工作在偏僻鄉村的音樂教師,想要通過農村高效音樂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審美能力,提升校園和諧文化氛圍,更離不開巧用各類可用資源,如信息技術、小組合作、流行音樂、節日和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體育美術元素等。
【關鍵詞】可用資源 農村 高效課堂
充分挖掘可用資源,有利于學校的文化建設,有利于改善育人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有利于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推進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往往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嘗試跨學科集體備課,甚至要走進社會,尋找有利于學生音樂學習的要素。為了使農村高效音樂課堂教學設計獲得各類教學資源的支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使學生最有效的獲取技能和培養情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人在音樂個性化教學實踐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現將一些粗淺的嘗試與同行商榷。
一、適時使用信息技術,讓農村音樂課堂更具魅力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才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既能讓音樂教學獲得“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感覺,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音樂教師,我嘗試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認識到恰當運用它,一定會使平凡普通的農村音樂課堂,變得激情浪漫、光彩無限、魅力無窮。比如七年級上冊《茉莉花》一課中,想要讓學生做到有感情的演唱,就應該讓學生更多的了解茉莉花的特點以及歌曲的地位。但我們的身邊沒有茉莉花的實物,況且由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支樂曲《茉莉花》的九七香港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如何讓學生及時全面生動的掌握這些學習材料呢?我運用信息技術把這一問題輕而易舉的化解了。我依次給學生放了視頻短鏡頭: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圖片,公園游客們紛紛與茉莉花合影的照片,中國軍樂隊在九七香港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上演奏的第一支樂曲《茉莉花》。通過視頻與學生交流,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守舊教學模式,用生動逼真的畫面,富有特點的聲音,形象具體的事例,把對歌曲單調的口頭介紹變成有聲有色,富有生機的立體場面。從而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力求情景交融,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音樂課堂實效。
二、搭建合作平臺,讓農村音樂課堂更加民主
奧爾夫曾經說過:“讓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實踐、一起去創造音樂是十分有意義的。”
新課改提倡的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等優點。在大家彼此熟悉的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有互相幫助的條件。小組合作活動可以放心的讓每個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活動的參與者,并與教師共同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如在教唱初二上冊第六單元多聲和諧《獻給老師的歌》歌曲中,教師在教唱二部合唱時,可以選出兩個“聲部長”,并由“聲部長”分別帶領兩個小組學唱兩個不同的聲部。在“聲部長”的教唱過程中,再進一步選出更小的負責人去幫助那些識譜上、音準上有困難的學生。作為教師,只要巡視指導,把握好時間,等著學生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就可以了。
三、接受流行音樂,使農村音樂課堂更具吸引力
流行音樂在現代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它正強烈地沖擊著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沖擊著一個個年輕躁動的心。對于怎么都“抵擋不住的”流行音樂,音樂教師們該如何對待呢?
我想,與其一味地壓制、貶抑,倒不如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接受,讓學生自主地感受、體驗和思考,從理念和形式規律上認識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藝術價值,吸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流行歌曲服務于音樂課堂。如:在《青春舞曲》的教學中,我積極思考,采用了青少年喜歡的流行歌曲組合如:心跳男孩、動感男孩以及玖月奇跡演唱的《青春舞曲》視頻,除了讓學生掌握其不同的演唱形式,還讓學生對歌曲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另外,我還補充了《策馬奔騰》《那些年》《父親》等流行歌曲,有的作為獎勵型歌曲,有的作為感恩父母的專題教育的歌曲。
四、把握節日和學校主題教育活動的契機,讓農村音樂課堂與時俱進
我國傳統節日及國外的部分節日里蘊藏著無限的德育資源。如:在本學期第二周的教師節前后,我將八年級第六單元的《獻給老師的歌》提前到本周開展教學活動。我首先與各班主任取得聯系,并與班主任統籌安排,學生課前主動邀請班主任及其他學科老師光臨音樂課堂,聽一聽學生對老師感謝的話語,聽一聽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人故事,聽一聽學生唱給老師的歌,并與老師合影。接著,安排班主任老師還代表全體老師向學生提出幾點希望。在整個課堂中,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增進了解。最后,我還從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國家重視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再次強調老師的重要性、知識的重要性,希望學生尊師重教,熱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增加體育運動,讓農村音樂課堂更健康,更具活力
在音樂藝術領域中,如聲樂演唱、跳舞、樂器演奏、指揮等都是和體育運動緊密相連的。無論是上述領域中的哪一種,都需要一個健康的體魄。
一個沒有力量的鋼琴表演,即使表演者的演奏水平再高,總還是讓觀眾感到不過癮,缺少了點什么。比如,在教學八年級第一單元《青春與世界聯網》這一作品時,我在節奏教學開始的全曲欣賞和最后的表演唱兩個環節中,增加了體育中的健美操和華爾茲、倫巴、斗牛等現代舞中的基本步法,學生根據興趣任選自己熟悉的一種步法,伴著《青春與世界聯網》中歡快、輕巧及富有彈性的旋律,學生們邊聽、邊學唱、邊跳著合拍動作,很快,整首歌曲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六、滲透美術元素,讓農村音樂課堂變得更加細膩
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音樂課堂融入美術元素已成為音樂教育的時尚手段。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就曾明確告訴我們:“音樂與繪畫有著密切的親族關系。”如我們在欣賞畫面的色彩、線條和構圖中可以感到音樂旋律、節奏及曲式的流動,從音樂的音響中也能聯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畫面”。比如,我在教學七年級第三單元作品《茉莉花》時,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讓學生欣賞有關茉莉花的水墨畫、國畫圖片及視頻,讓學生自己感受茉莉花又香又白的特點,然后討論應該用什么樣的語速,什么樣的音量、什么樣的情感去演唱。在此基礎上再展開《茉莉花》的歌曲教學就輕松多了,學生的歌唱也會有更為細膩的表達。由此發現,音樂與美術間有著不可回避的互通性、融合性。也就是體現了我國古代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境”。
大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和踐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著名的教育博士李建華說:“有人認為中國傳統學校教育面臨的問題是丟了鑰匙——這個鑰匙就是中國教育的傳統——‘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而個性化音樂教學實際上就是找回這把丟失的鑰匙。”如今盡管找鑰匙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我愿在這一音樂教改的陣地上不遺余力,努力探索,打造好這把金鑰匙,去打造農村高效音樂課堂,開啟學生音樂心靈的大門,讓鄉村音樂教學走得更遠,讓美麗中國更和諧!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香溝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