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子軍
【摘 要】在《數據庫應用技術》的講授過程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展開差異化教學,能夠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介紹了一個面向理工科學生的數據分析用例及講授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夠較為深入地理解數據庫的基礎理論知識,再結合完整的課程設計,使學生在全面掌握課程內容的同時,具備基本的分析和設計能力。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 數據庫應用技術 差異化教學 數據分析 課程設計
《數據庫應用技術》是高校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旨在讓學生了解數據庫系統的基本結構和主要操作,因此教材設計和授課內容均側重操作,要求學生能熟練操作一個已有數據庫即可。可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上相差甚遠,同一個教學內容和同一種教學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中高端實際運用能力,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展開差異化教學。
一、教學現狀
常規課程教學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數據庫各對象的相關操作,對數據庫的結構及使用有一個完整概念,再通過上機操作一個具體的數據庫實例,強化他們的動手能力。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案實施,對文史及藝術類學生是恰當的,但對于理工科學生,則顯得過于簡單。
例如,教材第一章涉及部分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建模理論,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接受能力,一般只進行簡單解釋,不做深入講解,實際的授課用例和學生上機使用的操作用例,都是已經滿足關系數據庫基本要求的數據內容,學生只需將學到的操作方法在機器上認真完成,即可實現常規課程要求。但對理工科學生來說,其專業特點和學習能力使得他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更多更深的數據庫基礎理論知識,而這種過于淺顯的理論內容和純操作要求,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
二、教學實施方案
與教學和操作用例不同,這里給出的數據是完全根據用戶的自然認知、從實際工作中現場采集而成的,沒有進行任何與數據庫設計有關的合理劃分,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相關理論知識之后,才有可能獨立完成分析、拆解與整體構建。
因此,這個用例可以在講解完實體-聯系模型、數據庫的完整性理論和規范化操作之后布置給學生,要求他們通過分析思考,進行實體劃分,繪制各實體的實體-屬性圖,最后構建整個系統的全局實體-聯系圖。在之后的理論課上,讓學生在黑板上繪制并講解自己的分析過程、劃分依據及構建結果,教師則視具體情況,提示可能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后由教師給出正確結構及劃分理由。
這個分析和構建過程,讓學生對從原始數據采集到形成可行的數據庫系統有了一個基本完整的認知,此時,教師可以著手布置課程設計題目。與這個用例類似,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或上網尋找若干來自實際應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題目,如火車售票系統、圖書借閱管理、超市商品進銷等,5~6人組成一組,根據選題自行完成查閱資料、收集原始數據、分析數據需求、劃分數據、繪制全局實體-聯系圖、制作數據字典及設計具體實驗數據等工作,隨著第二章開始的數據庫操作等內容的學習,逐步完成從建庫、建表到實現各種查詢、窗體和報表的一整套操作功能,教師提供全程輔導,給出相關設計和操作建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同步設計實現了一個小型的、可以正常運轉的數據庫系統。
這套教學方法在本院2012級通信工程專業進行了實際應用,效果非常理想。
三、總結
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因此,教學內容應盡量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適應學生的專業性質。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采用差異化教學法,針對具體專業,融入不同的授課內容和講解方法,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使他們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肖丹鳳,楊華.非計算機專業《數據庫應用技術》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244-245.
[2]陳林.數據庫應用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探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1(2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