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東
【摘 要】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通過課堂上的閱讀習慣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閱讀方法,改變漫無目的的不良閱讀習慣,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注重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為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素養;閱讀習慣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蹦敲丛谛W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著名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曾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上善辯?!弊阋婇喿x的重要性,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也離不開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人受益終生。通過研讀課標和教學實踐,我就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習慣談談我的想法。
一、課內培養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毙抡n標也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只有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滲透新的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實踐的主體,只有扎扎實實開展課堂內閱讀,通過朗讀培養學生讀書的流暢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每一種新體裁的課文后,宜總結此體裁課文應掌握的各種知識點,以后在教授這種體裁的課文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大膽領著學生開展閱讀訓練,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結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內容。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第一篇說明文后,歸納出閱讀說明文應主要弄明:A、說明的對象是什么?B、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C、采用哪種說明順序?D、說明的對象有哪些特征?E、說明的語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學生學習第二篇說明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分初讀、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通過閱讀,自行歸結說明文要弄懂的五個知識點。通過這種課堂上的閱讀習慣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閱讀方法,改變漫無目的的不良閱讀習慣,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二、課外自覺閱讀,積累語文素養
新課標明確提出:“小學1—6年級課外閱讀不少于145萬字。”這個指標如何落實?我們要設法和家長配合,做好課外閱讀的組織工作,使之逐漸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τ谡n外的閱讀,學生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注重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
1.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選擇讀物
讀物的選擇應該是:“趣”、“廣”、“適”?!叭ぁ奔从腥ぁS腥さ淖x物當然喜歡看?!皬V”即廣泛。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薄皩?次膶W書,也不好?!苯處熤挥兄笇W生廣泛閱讀才能實現博覽群書,厚積而薄發的宗旨?!斑m”即合適。老師和家長要密切配合,指導選擇那些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健康的書籍來讀。如高年級的學生著重引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游記》《中華上下五千年》等,培養鑒賞評價能力。當然,很多學生還喜歡看《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也應當提倡。
2.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有:“讀”、“思”、“記”。其中“讀”方法也有三:一是瀏覽性的泛讀。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報刊,可采取瀏覽法,即隨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二是探求性的速讀。這是一種快速查閱資料、選取所需信息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在中高年級應該有所側重。因為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查閱資料,并交流。三是品味性的精讀。對名篇名著和其它文質兼美的優質作品,需要靜心的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好詞佳句,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八肌奔此伎?。讀后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段分層等多種形式的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聯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坝洝奔醋龉P記。一是做疑問筆記。在閱讀時隨手進行,把讀書時產生的心得、評語、疑問等隨時寫在書頁的空白處。二是做摘錄筆記。把讀書時發現的好詞語、句子、片斷摘錄下來。三是做提綱筆記。將原來較長較深的書或文章用提綱形式摘錄下來。四是做創作筆記,即進行再創作。包括續寫、擴寫、改寫、寫讀后感等。
總之,逐漸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為學生今后繼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我們語文教師切實將培養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有意識有步驟地堅持不懈反復地抓,就能為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延軍.小學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張豪林.語文課程標準修訂解讀及教學建議[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