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之施教者也付出了不少心血,但為備課而照抄“專家”教案之勢隨時發生,造成學生思維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相對低下等問題。對此現象,建議施教者進一步更新課改觀,深刻解讀《課標》,加強自身的業務修養,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施教,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確保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有所成就、有所收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1)當前,扎扎實實大面積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廣大教師更加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與要求。首先,明確了通過教學切實打好聽說讀寫基礎和切實通過語文教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學生德、美情操,鑄民族魂,樹愛國情的教學任務。其次,明確了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與加強各種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不是孤立的教學活動,而是一個嚴密、有層次的系統教育工程,其間包含著豐富孩子們的知識、精神世界和用更完善的思維方式豐富孩子們智能等各個方面。
(2)廣大教師正在采用“愉快教學法”實施教學方案,以喚起學生興趣,使之能主動、自覺、努力、認真地去學習。以全面發展是目標。在教學上要著力于促進學生獲得相對而言完整的全面的發展。教學活動要從傳統的“知識型”教學、“智能型”教學轉化到“全面素質型”教育的軌道上來,在認知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信念、個性等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以主動學習是根本,教學中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弘揚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力量,組織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發展。以樂教樂學為手段,教學中引入情感因素,將學生的學習從傳統的認識活動變為由操作的認知心理系統和動力的情意心理系統協同進行的全面心里活動。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情緒的愉悅感、求知的滿足感和學習的成功感,使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要和追求。以生動活潑是表征,教學過程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學生身心發展要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態勢,這是教師以情施教,學生以情促學,在樂學氛圍中主動學習的一種自然的、必然的結果。
(3)廣大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注意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把學知識與操作運用緊密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以學定教”、“有效教學”等教學理論、教育理念及教學思想深入到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并明確了“教師的一切努力始終是為了學生”的服務意識。因而從課前準備、課堂提問、作業設計、課后輔導、評價各個教學環節體現出“人本”思想和“人性化”意識。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盲目復制,變腦力勞動為體力勞動。教師教學過分依賴教材和備課資料。在備課時,一些教師大致看看課文,就急于讀教材,甚至照著教參寫教案,搞"教材搬家”。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方法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沒有消化,還是人家的,肯定不會收到好的閱讀效果。來自教師外部的有:現行出版的備課教案太多,而且人手一冊或幾冊,形成“順手拈來”就上課,無需再多動腦去鉆研教材的現狀,“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法,精心安排作業”受到嚴重沖擊。社會語言文字環境不夠凈化、優化、標準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
(2)方法陳舊,觀念滯后。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經驗的約束,尚不敢大膽或自覺地破除舊有模式,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創新精神不足。如許多低年級的生字教學中仍是五十年代的教法,課堂教學中仍存在:動口多,動手少;講得多,讀得少;老師說得多,學生想得少的“三多”“三少”弊端,抑制和影響了孩子們“主體”功能的有效發揮。
(3)空洞說教,心靈缺少震撼。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特別是對優良思維品質(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系統性、敏捷性、獨立性)的培養缺乏應有的研究,從而造成學生升入中學后還不會自己學習,仍要老師掰嘴喂食的弊端。
(4)遠離生活,課堂枯燥乏味。在識字、閱讀與作文教學中,對孩子們說話能力(口才)的訓練尚缺足夠重視,培養的方法也太單一,所以許多孩子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差,從而又影響了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改進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建議
(1)應組織廣大教師系統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等導航書籍,深刻領會《課標》要求,根據語文課程目標確定的語文素養要求,首先要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其次,要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突出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將“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也作為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標表述時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的選擇有所展開,體現出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接受的傾向,提高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再次,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的“知識和能力”這一維度也有新的理解。當今,已是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多樣性和信息傳播的多渠道是明顯特點,人際交往不僅普遍,而且日益顯得重要,對人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廣大施教者要為學生搭建口語交際的活動平臺,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繼續倡導“三精”、“四備”、“五心”、“六化”。所謂“三精”,即精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案與施行方法,精心安排作業;所謂“四備”,即備教材要“細”而“透”,備學生要“熟”而“實”,備教學方法要“活”而“新”,備作業要“精”而“少”和“準”而“全”;所謂“五心”,即教師要有耐心、誠心、恒心、細心、愛心,繼續吃大苦耐大勞,為教好語文課付出心血與汗水;所謂“六化”,即語文教學中要繼續實現知識的感化、消化、深化、強化、內化和轉化。
(3)要扎扎實實上好語文課。一要重視識字教學,采用“一步到位”法把字的音、形、義教學落到實處;二要重視詞匯和句子的教學,真正落實“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的優教法;三要抓好段和篇的教學,真正使:精講多讀多練變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四要對“不同體裁、不同類型”的課文用不同方法施教,克服“千文一法,千課一型”的模式;五要切切實實上好說話、寫字、作文課,并注意:“引情—激情—升情—延情。”真正使孩子們愛學、樂學、主動學,要學、會學、努力學,要倡導在課堂教學中大力使用教具,尤其是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
(4)要定期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會和優質課的評選觀摩活動,獎勵在教學中有創新,成績突出的教師,以激勵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教好語文課的積極性。
(5)要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呼吁社會大力支持教育,為幫助孩子們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改革,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愈艱難,愈要去做。只要努力,小學語文教學會有百花盛開的局面,也會有碩果累累的結局。
參考文獻:
[1]浙江師范大學.潘涌.語文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劉修敏.關于語文的幾個問題[N].光明日報,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