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學生自身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滿人文關懷。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關懷
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語文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徹底扭轉這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局面,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錢理群先生曾說過,中學語文教育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這種底子應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給人的生命一種亮色的,因此青年時代應是做夢的季節。別林斯基則說人年輕時要追求虛幻的東西,不能過早地把人培養成太現實的人,到成熟以后,美夢破滅,在破滅中升華,這樣方能上升,達到永恒的精神和諧。過去的教科書突出的是為政治服務為道德說教服務,而新修訂的教科書則重視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轉向為人(學生)服務,轉向為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語文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所謂的精神的載體,而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本身,語文就是要讓學生融入一個最優秀、最典范、充滿了營養、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語文環境當中。泰戈爾老人曾說過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信息。”語文教學的內容也應該向人傳遞生命的信息,生活的氣息,感悟并發展它,正是語文教學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
首先關注學生人性與個性。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自覺地發展自己人性的成份,發展自己心靈深處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變為自為的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種層次,低層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層次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勞動、學習、創造等發展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追求文明、進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斗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為語文教師,要著重發展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造的那部分人性。如《邊城》為人類的“愛”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通過教師的引導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變形記》用荒誕的手法記敘了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的故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其變形的根源,使學生了解認識現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由此引發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豐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在教師課堂教學理念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是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會也不需要每個學生都成為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國家需要80%以上的學生將來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者、勞動者,這樣想來,我們就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特長,就不用逼著100%的學生去按統一的模式進行高難度訓練了,同時又能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出發,通過不同的途徑,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不斷增強自身素質。
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古人云:“文以載道”,作為人類文化裁體的語文,其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中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廉頗知過改過,坦率真誠;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倫·凱勒堅強樂觀,積極進取……在教學中,倘能讓這些光輝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學生而前,學生自會肅然起敬,從而培養其良好的道德行為。
語文教學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時代呼喚富有創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有無創造能力,是衡量未來人才優劣的重要標準。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基礎;創造能力的培養,有賴于規范、有序的創造性思維訓練。語文課堂要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圍,成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最佳場所。
一句話,語文教師只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悉心關注學生人性、個性、情感和道德,讓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音樂,才能使語文教學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體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使語文教學淋漓盡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對生命的至愛。“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語文課堂成為學生人文關懷的殿堂,讓學生在語文世界里健康快樂的成長,收獲知識,收獲美德,收獲成功,是新課程賦予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我將繼續為此而努力。
作者簡介:
趙匯佳(1985.6~ ),女,遼寧省海城市人,漢族,現就職于遼寧省鞍山市高新區實驗學校,職稱:中學二級,學歷:大學本科,七年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