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運峰
摘要:探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科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新的時代呼喚教育創新,傳統教育理念嚴重阻礙著教育培養人才的發展,束縛著人才選拔的質量,出現了“高分低能”現象和“理論與實踐完全脫離”的傾向。因此,應擯棄傳統教育理念,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角色地位的轉變。
關鍵詞:初中思品課;探究式學習;原則;策略
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顯著特征是:以學生自我探究活動為主線,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素質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使學生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開展探究性學習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把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時間的主要支配者,教學活動的主體和思維的主體。同時,探究性學習應以人人能成功為基礎,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根據學生的不同智力、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人人都能有所進步,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二)互動性原則。
教學本身就是師生間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學的參與者必須進行必要的交往活動,這包括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即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為此,課堂教學很有必要引進課堂討論、辯論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先進的學生不僅參與學也參與教,進一步優化教學結構與教學過程。
(三)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探究性學習要求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體現理論與實際、實踐的統一,使學生逐步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構建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學科知識為支撐的生活體系,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確學習理論知識對于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意義。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一) 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開始階段。”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掀起學生思維的欲望,同時要善于對待學生的見解,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促進學生自尊自信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例如,學習“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一課時,為提高教學效果,編排了一個公安機關搜查民宅的小品參與教學(3個具體情境):情境一,公安機關為執行任務,敲開民宅,出示搜查證準備進行搜查,遭到屋主拒絕,最后公安機關強制執行搜查任務;情境二,公安機關無搜查證的搜查,遭到屋主拒絕,欲強制執行,屋主無奈,只得報警;情境三,公安機關為執行任務,敲開民宅,出示搜查證,得到屋主配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別擔任上述三個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出來。再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上述三個小品中,公安機關與屋主的行為正確與否,為什么?這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確了公民住宅不受非法搜查。
這一教學內容,如果只是簡單講解,學生缺乏情境體驗,效果就不會理想。通過創設情境,把學生變成課本知識的直接參與者,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加深了對政治課教學內容的認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積極讓學生參與對知識的探索。
懷疑心理是引發探究的開端,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懷疑,大膽質疑,從而促使學生養成一種不因循守舊、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同時,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他學習需要的問題,教師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個學生的問題,保護他們提問的熱情、興趣和勇氣,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如在講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可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提出問題,多數學生都能提到諸如“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通過一系列的設疑并解答疑問,使學生在嘗試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提出問題,又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探索性思維的方法。
三、交流探索成果,體驗成功樂趣
學生經過探究,獲得了探究性的學習成果,并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也希望在開展探究研究成果的過程中聽取教師和同學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果。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和互相質疑等辦法開展成果交流活動。教師也可以以學生的身份平等地參與討論,最后教師對探索性成果作簡要點評。由于探究式教學是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結論不可能是統一標準的,因此,教師應在學生交流溝通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對于正確的、合乎邏輯的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對于錯誤的甚至是不著邊際的結果要巧妙地處理,注意保護這些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決不能武斷地予以全面否決。要找到適當的契機給予鼓勵,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確信“我能行”。教師最終將規律性的結果展示給學生,使他們對照自己的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探究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