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種積極開放、展示自我的課堂,創設一種相互交流、合作學習的情境,積極開發教學資源,把握好尺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掌握好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一把鑰匙,使學生學會傾聽。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新課程理念;貫徹落實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將新理念、新觀點、新思想落到實處,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使教學過程達到最理想的狀態,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一個積極開放、展示自我的課堂
給予學生的舞臺有多大,學生跳出的舞蹈就有多美。有人問,課堂是什么?多年的教學體驗告訴我:“課堂是學生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是學生精彩紛呈的舞美之處?!睂W生具有的潛力是無限的,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能否給予其足夠大的施展平臺。學生的創造力也非我們所能想象的,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能否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主戰場——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大膽放手,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學習空間,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
比如,在教學《春曉》這一首古詩時,就要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惜春詩,雖然極為口語化,但是卻有著優美的韻致,行文跌宕起伏。作者用“不知——知”“知——不知”(不知道清晨,但知道鳥兒報曉的鳴叫,知道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的多少)的句式,抓住了春天早晨剛剛醒來的一瞬間,把春天的景物生動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生動地表達出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與憐惜之情。此外,我又引領學生閱讀并背誦了好幾首有關春天景物的古詩,這樣,又在無形中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我還將世界名著《安徒生童話》《白雪公主》等書籍推薦給學生閱讀,讓他們領悟其中的精妙之處。在課堂上,我讓他們講一講讀了這些書后,書中的主人公是誰,講了些什么內容,讀后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等。
這樣的教學,其好處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傊?,學生就像一群羊,教師要當好牧羊人,把學生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盡情享受;學生就像一群舞者,教師要做好導演,讓學生在激情四射的舞臺上,熱情地奔放。
二、給學生創設一種相互交流、合作的學習情境
傳統的“一言堂”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只能作為傾聽者,正襟危坐在課桌前洗耳恭聽。而如今的語文教學需要恢復“原生態”,課堂需要重喚“生命力”。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從而全面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理想境界。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大多是經典性的,它們語言凝煉精美,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理解能力尚差的小學生,必須抱著認真而虛心的態度,去細細地研讀、細細地品味,才能避免“誤讀”,正確地解讀文本內容。這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學生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盡可能地多閱讀課文。
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讀課文,要讀出語言的形象,讀出語言的情味,讀出豐富細膩的語感。至于讀的形式,要指導學生因需而用,可以高聲朗誦、低聲誦讀、無聲默讀,也可快讀粗讀、“細嚼慢咽”(精讀)。一般說來,初讀,可以快讀、粗讀或放聲朗誦;體味可以低聲、無聲默讀或者“細嚼慢咽”(精讀);而讀出形象、讀出情味、讀出語感,則須通過放聲朗讀得出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開發教學資源,把握好尺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資源重要的開發者”“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些教學新理念,將傳統意義上的教材來了個徹底的顛覆,但是,這必須要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即深入、細致、全面地鉆研并吃透教材。如果片面地理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一理念,徹底拋開教材進行隨意發散,就會走上另一極端。
例如,教師常常利用教材所使用的兒歌進行“拼音教學”,但如果學生對這個兒歌還沒有完全地讀流利,只能導致課文讀不好。還有一種現象是領導一提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就任意拔高訓練難度,這樣就造成了其他教學內容在時間上受到擠壓。這種所謂的“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語文教學所帶來的影響一定是負面的。
所以,我們在積極地開發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時,還必須嚴格地把握教材尺度,嚴格地遵循教材要求,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個別教師任意拔高要求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上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此外,我們還要重視每一手資料的積累與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反思。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加強理論修養,努力地豐富文化底蘊,積極地增強教學技能,唯有如此,才能“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四、掌握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一把鑰匙,使學生學會傾聽
“要使學生學會傾聽”,這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一項很重要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最常聽到的是“積極地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 ‘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這四項能力中,將“聽”放在首位,足見人們對其之重視程度?!奥牎笔且环N技能,亦是一種素養,它是學習的精髓,如果學生連傾聽都不會,那思考就無從談起。
心理學告訴我們,認真傾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長時間、多渠道的培養才形成的。在活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只強調張揚學生的個性、強調踴躍的發言表達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從一年級就開始認真地培養,讓學生學會傾聽,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會學生傾聽,就要做到:在課堂上努力地創設一種傾聽氛圍;積極地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采用新奇的形式,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傾聽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一把金鑰匙,傾聽技巧必須通過學習來掌握,傾聽的能力必須通過實踐來鍛煉。只要我們廣大教學同仁在教學實踐中,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傾聽策略,就一定能培養好學生的傾聽習慣,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做出自己的一份應有的貢獻。
一言以蔽之,面對先進的教學理念,作為一線教師,必須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能減少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教出自己的特色,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