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摘要:如今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各科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面對這樣的形式,中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朝著新型教學形式發展,但由于中學語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教改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那么要如何才能與新的教學模式相適應,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變成了所有中學語文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一項問題。本文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就當前中學與教改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希望能夠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新課改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教育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去除與時代不符的教學元素,更好的體現出當代教育的意義。而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將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社會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朝著更加科學、更加先進的方向發展的,準確的語文新課程定位可以更好的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一、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現狀
(一)教學改革流于形式,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變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學模式的轉變。但就目前語文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依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也導致中學語文教改流于形式。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思路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相關調查顯示,很多地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依然以傳統的教學思路為主,從頭到尾、一絲不漏的詳細講解,與當前新課改的教學需要嚴重不符;二是教學方式與課改要求相背離。我國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總是以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學校也是用學生的平均成績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水平,將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學生學習成績上。教學過程中,老師只對考點問題進行講解,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以及情感方面的培養;三是語文教學內容國語空泛,渠道過于狹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常都是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備課,將課堂局限于書本內容上,導致學生知識掌握過于局限。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內容應當更加豐富多彩,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四是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應用過少。如今多媒體教學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階段的教學領域當中,但是就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狀況來看,多媒體的運用情況并不樂觀,有些教師對多媒體過于依賴,導致學生只將其作為一種娛樂、解悶的手段,并未真正從中學到知識。或有的教師因為教學任務過多,并未將多媒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導致課堂沉悶、無趣。實際上,無論是那種狀況,都不利用教育教學的改革。
(二)中學語文教師在學科認識上存在不足
很多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往往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語文學科的實質。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關鍵階段,是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很多教師由于對這些方面的認識不足,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礎知識不扎實,語文素養不過關,對于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與新課改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三)教材設置不合理
如今我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但語文教材的更新速度卻極為緩慢,甚至有些教材內容還在延續十幾年前的內容,對于學生綜合發展極為不利。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材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在心靈上難以與學生產生共鳴,限制學生的發展,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產生學習語文的厭學情緒,認為語文學習枯燥而無聊。
二、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轉變教育教學的模式
首先,創新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局限于有效的教材,不要照搬傳統的教學思路,不要圈圈的依賴《教師教學參考書》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設計全新的教學思路。教師在轉變教學思路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改變課堂沉悶的狀況,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從感性更快過度到理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要將課堂教學拓展到課外。有效的轉變教學模式,還要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切實有效的提高課堂教育教學的水平,局限于課堂內的教學是不夠的,教師要學會將課堂知識拓展到課外,引導學生走入圖書館、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不斷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受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發散思維,語文學科的知識與實際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課外知識的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十分的重要。
(二)有效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要有效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有利于使得一些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的具體生動,將靜態的知識轉變為動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育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思維訓練,有利于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改變中學語文教學教材的設置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接受程度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材的設置要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感受力,教材的設置要由低入高,從深到淺。教材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為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性學科,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在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深刻理解新課改的內容,將新課改落到實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英毅.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現狀與對策[J].市場論壇,2015(01):78-80
[2]洪波.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的現狀與對策[D].揚州大學,2014
[3]羅熙永.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咸陽師專學報,2014(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