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功德
摘要:如今我國信息科技飛速發展,新型的信息化應用模式在教育領域不斷創建和推廣。探究教學是當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方法的一個產物,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結構,更加關注“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信息技術資源下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就小學科學課堂展開探究教學的意義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教學效率
課程標準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規定,分別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經過小學《科學》課程學習,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科學常識和能力,注重學生學習科學的趣味性和思維方式;能夠在必要的探究活動中應用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術、生活的關系;培養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
一、小學科學的課程特點
(一)具有科學探究性
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課程教學應該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知識教學貫穿于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構建以學生活動為主,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
(二)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
《科學》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包括以童話、詩歌、謎語等活潑可愛的新形式,也包含印刷精美、色彩艷麗的圖文信息。具有強烈的趣味性和啟發性,對小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
(三)具有活動性和自主性
《科學》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實驗、討論等設計系列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的作品,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充分發揮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展。
(四)具有開放性
小學《科學》課程通過創設情景、開展活動,綜合創建和利用校內資源、校外資源,教師根據不同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并采用多方面的評價標準,以便能夠建立連接學生內心世界和真實世界、物質世界間的橋梁,激發學生在科學世界中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探究世界的能力。小學《科學》課程在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和學習評價等方面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二、探究教學法的基本思想
(一)教學理念上注重“以探究為核心”
蘭本達教授在“探究—研討”教學法中系統地闡述了探究、研討的學習觀點,并將其分為“探究”和“研討”兩個環節,她認為發現意義的中心環節是“經歷”,探究是研討的基礎?!疤骄俊杏憽苯虒W法強調改變學習的方式,重視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中重視師生互動
探究中:教師不干涉學生的自主探究。但為了不讓學生在探究時失去興趣,教師隨時準備給學生感情上幫助。
研討中:教師要建造學生喜歡的氛圍,創設有利于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學習行為最大化的發揮。研討過程十分重視教師的啟發作用,教師要創設一種和諧、自由的師生氛圍,樹立一個促使學生自主發展的輔助者、引導者的新形象。
師生觀:強調師生互動,即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自由、寬容和友愛的關系,彼此形成學習共同體。
(三)學習過程中強調“此岸、彼岸及踏腳石”
蘭本達教授將學生的學習比喻為過河。一邊的岸是已知的——此岸,學生和教師都知道全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即學生的知識、能力和他們吸收新知識的速度。彼岸就是要學習的概念,即學生應學到的新知識、新態度和新技能,教師心里有數,但學生還不知道。
到達彼岸捷徑是從橋上過:學生跟著教師的安排走。但是,教師還可以按概念的發展過程來制定學生學習的路線。河中有許多踏腳石,它們大大小小錯綜復雜,從小石塊通向大石塊的路線不同。學生從一石塊跳向另一石塊,每個人的路徑都不相同,他們都有明確的目標,自主選擇路線進行跳躍發展。教師站在前面大石塊上,一次次的把學生吸引到自己周圍,然后他們又沿著自己的路線跳向下一塊大石頭。到達彼岸時,學生已經進行了不同的觀察。教師引導學生順著概念的形成過程跳向彼岸,學生自主選擇路線,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成長。
(四)學生發展上著重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探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我探索,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培養他們科學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研討”時給學生創設自由、和諧的交流環境,讓學生在集體研討中理解認知目標,體會合作交流的快樂,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開發他們創造、創新的能力。“探究—研討”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和能力。該教學法的教學目的不只是教給學生科學知識,還要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研討交流,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該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對自然界形成一種有秩序的理解,形成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三、探究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探究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實際來學習科學知識;讓學生探索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材料,搭配、操作這些材料;然后在小組交談各自的直觀理解,共同總結成為相對完整的概念;這時小組又繼續前進,共同研究他們在擺弄材料時看到的現象,形成完整的認識;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假設。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非常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探究——通過支配材料發現意義
探究過程,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收集、整理數據。教師必須呈現具有內在聯系的實物材料,讓學生支配,觀察發現材料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掌握科學知識。
(二)研討——通過語言交流明確意義
研討過程教師只需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給予學生自由探討的機會,使他們把前語言思維發展成為語言、發現事實數據的意義。研討時,學生需要將事實、現象進行對比,一起思考,相互交流,形成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是一門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學科,通過探究教學法可以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科學談論當中,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對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曉,孫麗偉.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111-120
[2]孟令紅,石新妹.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0(04):60-64
[3]王紅.基于“探究—研討”的小學《科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