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不斷完善,地方政府對牛養殖業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而牛傳染病的防治作為牛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做好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從牛巴氏桿菌病入手,對該病的診斷和防治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 牛巴氏桿菌病;診斷;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2
牛傳染病的防治宗旨在于防止和控制導致重大經濟損失的傳染病發生,從而提高牛場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各地的養牛業均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養牛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牛傳染病的診斷和防治問題成了重中之重。就我國目前的養牛形勢來看,在牛傳染病的診斷和防治這一塊仍存在部分問題,特別是牛巴氏桿菌病[1]。由于該病具有發病急、發展快等特點,不僅影響牛的健康,導致其死亡,還會阻礙我國養牛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牛養殖場應重視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找出該病發生的原因、流行病學特征、癥狀等,及早進行準確診斷,運用科學且合理的防治策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牛巴氏桿菌病對牛養殖業的威脅。
1 牛巴氏桿菌病的概述
巴氏桿菌病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常發生于各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中。該病主要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具有高熱、肺炎和內臟廣泛出血等特征。
2 病原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一種球狀短桿菌,其形狀為兩端鈍圓,中央微凸,具有不能運動、多散在及不形成芽胞等特點。由于該病菌的抵抗力較弱,且對土霉素和磺胺敏感。在腐敗尸體中可存活1~6個月,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可存活6~10 d,在干燥空氣中僅能存活2~3 d,且在陽光直射條件下數分鐘內便可死亡,高溫和一般消毒液也可殺死該菌。
3 流行特點
牛巴氏桿菌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較廣,在各地養牛場均可發生,且耗牛、黃牛及水牛的發病率較高[2]。該病的病菌作為一種條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中,與宿主呈共棲狀態。當遇到寒冷、悶熱、潮濕、擁擠、通風不良、營養缺乏、饑餓或是疲勞運輸時,可導致牛的機體抵抗力下降,多殺性巴氏桿菌便會侵入牛體內,感染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并通過飛沫和空氣,或是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時感染其它健康牛。通常情況下,牛巴氏桿菌病會呈散發性或是呈地方流行性發生,致死率較高(80%以上),且個別地區的致死率可高達90%以上。
4 癥狀
一般情況下,牛巴氏桿菌病的潛伏期在2~5 d,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敗血型、浮腫型及肺炎型。其中,急性敗血型的病程為12~36 h,其早期癥狀為高熱(可達41~42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呼吸急促、脈搏加快、精神遲鈍、肌肉震顫、食欲減退等癥狀,且常伴有腹痛、糞便初呈粥樣,后呈液狀,并混有粘液或血液和惡臭等表現。浮腫型的癥狀為喉部和頜下腫脹、眼紅腫、流淚、呼吸困難、皮膚和粘膜發紺(呈紫色或青紫色),該類型的病牛常因窒息或下痢虛脫而死。肺炎型的病程為3~7 d,其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癥狀,即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有泡沫狀鼻汁,后呈膿性。肺部聽診時有支氣管呼吸音和水泡性雜音,叩診時呈濁音。
5 診斷方法
5.1 臨床診斷
初步診斷可根據高熱、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鼻流黏膿分泌物及下痢等典型癥狀來進行。急性敗血型常見多發性出血;浮腫型常見咽部和下頜部腫脹;肺炎型主要表現為兩側前下部有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癥狀。
5.2 實驗室診斷
5.2.1 病料采取和標本處理
可取生牛的血液和水腫液,取死牛的心、肝、脾及淋巴結等。標本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對標本進行表面除雜,即在將其放入沸水中浸燙,時間以4~7 s為宜,隨后使用滅菌刀進行剖切處理,再把新鮮剖面在血瓊脂平板一側上涂抹均勻,涂抹面積以平板的1/5為宜;二是將標本浸漬在95%酒精中立即取出,再引火自燃,并重復3次。
5.2.2 直接鏡檢
選擇血液作為推片,以臟器的新鮮剖面作為涂片,兩種各準備若干片。用甲醛固定對部分推片和涂片作革蘭氏染色,同時另一部分作堿性美藍染色或瑞氏染色。隨后進行鏡檢,如觀察到大量革蘭氏陰性、且兩端鈍圓,中央微凸的球狀短桿菌。同時,堿性美藍染色或瑞氏染色為卵圓形、兩極濃染,且似呈并列的兩個球狀短桿菌,便可做出初步診斷。
5.2.3 分離培養
在無菌條件下取病料,用血液瓊脂平板和麥康蓋瓊脂同時進行分離培養,溫度為37 ℃,時間為24 h。多殺性巴氏桿菌在血液瓊脂平板上可長成淡灰白色、圓潤,且不溶血的露珠樣小菌落,但在麥康蓋瓊脂上不生長。將涂片染色后進行鏡檢,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如有必要,可做生化試驗來進行鑒定。
6 防治策略
6.1 合理建舍
牛舍選址要合理,可選在離公路100 m以外、來往車和人較少、遠離村莊和畜產品加工產、地勢高、避風向陽、水源清潔、取水方便的地方。建舍時,如有條件可根據牛的養殖程序將牛舍分為配種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并在養殖場內設立生活區和飼料管理區。同時,要做好養牛環境的相關工作,配置專門的環境護理設施,積極采取防寒降溫措施,最大程度為牛提供舒適的生產環境,以確保牛的健康成長。
6.2 疫苗免疫
定期進行接種疫苗,可在每年春季給牛注射牛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甲醛菌苗,每頭5 mL。或是使用牛疫康,100 kg以下的牛,給予皮下或肌肉注射4 mL,100 kg以上的牛,給予皮下或肌肉注射6 mL。以上兩種疫苗的免疫力均為維持9個月。
6.3 藥物治療
對病牛進行封鎖隔離,并進行敏感抗生素治療,具體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 mg/kg體質量,連用3 d;恩諾沙星,肌肉注射,2.5 mg/kg體質量,連用3 d。如將抗生素與高免血清聯合使用,可提高治療效果。但在用藥前要查看說明書,并注意配伍禁忌,如在沒有充分了解藥物功效的前提下盲目配伍,不僅會增強藥物的毒副作用,引起不良反應,嚴重時還可導致牛死亡[3]。另外,要加強消毒和緊急預防接種,封鎖隔離區用20%的漂白柑進行消毒,要經一定的時間觀察無發現新的病牛并進行全面消毒才能解除封鎖隔離區。
6.4 加強管理
在實際的養殖中,可定期清掃牛舍、牛活動場所及其它可能存在病毒和細菌的地方,保持牛舍干凈、干燥、通風良好,牛的糞便要及時清理,墊草要及時更換,并定期進行噴藥殺蟲。同時,要重視牛品種的改良工作,堅持自繁自養,采用人工受精進行繁殖,選用良種冷凍精液,以從根源上提高牛的生產品質。如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引進仔牛,必須經過嚴格檢查,確認無疾病后方可購入并群。
7 結語
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應成為牛養殖戶的重點關注問題[4]。在進行牛養殖期間,除了要進行疫苗免疫、藥物治療及加強管理外,還應從小的細節抓起,努力提高對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手段與技術水準,并不斷積累牛傳染病的診斷和防治經驗,確保牛的健康成長,真正實現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正剛,楊開建.淺述牛巴氏桿菌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4,35(6):34-35.
[2]黃立新.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治[J].科技致富向導,2014(9):287.
[3]孫道忠,徐景峨.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4,10(7):121-122.
[4]李斌.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治[J].貴州畜牧獸醫,2013,37(1):28-29.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