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趙亮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盆腔炎中醫病性證素分布。方法選擇12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證素辨證及積分方法進行臨床觀察。結果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實證病性證素積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血瘀、濕、熱、氣滯、寒,且血瘀積分顯著高于濕、熱、氣滯、寒證素積分(P<0.01)。虛證證素積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陽虛、陰虛、血虛,且氣虛積分顯著高于陽虛、陰虛、血虛證素積分(P<0.01)。結論慢性盆腔炎實證證素以血瘀為主,虛證證素以氣虛為主。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中醫;病性證素
中圖分類號:R2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062-02
盆腔炎癥性疾病(PelviCinflanunat"rydisease,PID)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和盆腔腹膜發生炎癥。其中慢性盆腔炎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病程長,病情纏綿,復發率高等特點,在育齡婦女中普遍存在,有可能發生嚴重后遺癥如輸卵管因素不孕和異位妊娠,顯著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目前西醫對本病治療效果欠佳,臨床復發率較高,近年來中醫中藥治療本病雖取得一定療效,但存在辨證準確率不高,一致性較差,可重復性較低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的療效。因此深入開展慢性盆腔炎中醫證型的客觀化研究,探討其中醫證素的分布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采用證素辨證的方法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本病中醫病性證素的分布規律,為提高中醫辨證準確度和臨床療效提供科學依據。
1臨床資料
1.1臨床資料收集 2013 年1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婦科就診的女性慢性盆腔炎患者 126例,年齡 18~55 歲,平均年齡(35.23±3.43)歲;病程短者小于1個月,病程長者10 a以上。
1.2病例選擇標準
1.2.1診斷標準中醫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癥性疾病治療方案》擬定。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醫婦科學》中慢性盆腔炎的證型分布。
1.2.2納入標準①凡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55歲之間,有性生活史;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該問卷調查,并能如實、清楚的回答各項調查問題者。
1.2.3排除標準① 凡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55歲以上,無性生活史者;③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肝、腎等內科系統疾病;④依從性差,不愿配合調查或中途退出調查者。
1.2.4證素辨證為了使辨證更為客觀化,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參照“600 常見癥狀的辨證意義”[2]以各癥狀要素積分和閾值法確定證候及各個辨證要素的權重。一般以100作為通用閾值,即各癥狀對證素貢獻度之和達到或超過100時,即可診斷為這些證素。如果證素積分<70,歸為0級,說明該證素不能成立;70《證素積分<100,歸為一級,說明存在輕度該證素變化;100《積分<150,歸為二級,說明存在明顯的該證素變化;積分>150,歸為三級,說明存在嚴重的該證素變化。
2研究方法
2.1調查方法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在經過調查對象獲得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通過問卷的形式,實施現場四診信息采集。結果由調查員將信息輸入“中醫常見證辨識與評價系統”。
2.2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13.0 統計軟件對上述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 兩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多樣本均數的比較及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慢性盆腔炎實證病性證素分布比較慢性盆腔炎患者實證證素的頻數分布差異顯著(P<0.01)。實證證素積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血瘀、濕、熱、氣滯、寒,且血瘀積分顯著高于濕、熱、氣滯、寒證素積分(P<0.01)。詳見表1。
4討論
“證素辨證”是朱文鋒教授創立的新的辨證體系和方法。朱文鋒教授認為證素為證的要素,主要分為病位證素和病性證素。病位證素則反映了病變部位,而病性證素反映了疾病的病變本質。本研究采用證素辨證來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病性,結果表明慢性盆腔炎實證主要以血瘀、濕、熱為主,虛證主要以氣虛、陽虛為主。
《金匱要略》云:“血不利則為水”。指出血瘀于內則影響正常的水液氣化,致使水液蓄積下焦,而成帶下,而水聚則氣機失調,導致氣滯,血行不利,血滯不行終成血瘀,不通則痛,發為腹痛。許潤三教授[3]認為慢性盆腔炎不是炎,瘀血阻滯沖任為其主要。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導致慢性盆腔炎諸癥發生的重要發病機制。廖啟平[4]也認為,本病在臨床上無論屬哪一證型,瘀血是共同存在的,且貫穿于病程的整個階段。古人有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久病多瘀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研究也同樣證實了這一觀點。趙俊娟等[5]觀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結果顯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沉、全血還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紅細胞聚集指數及剛性指數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濃、黏、凝、滯狀態,且血液流變性異常可導致血液循環和微循環的障礙,引起組織缺血、缺氧、代謝和功能失調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瘀血是慢性盆腔炎的首要病機所在。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中云:“陰陽過度則傷胞絡,風邪夾熱乘虛而入胞中,損沖任之經……,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而下”。慢性盆腔炎多由濕熱之邪內侵,氣血阻滯,濕熱瘀血互結,積于下焦,不通則痛。劉奉五[6]認為濕熱是盆腔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朱玉妹[7]認為濕熱為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基礎,瘀滯為病理產物。故濕熱亦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機。
此外,婦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多次流產,或久病及腎,致腎氣薄弱;素性脾氣虛弱,或過服苦寒攻伐之品,損傷脾氣;脾腎虧虛,水濕運化不利,濕濁內生,下注沖任,致氣血運行不利,郁久則成瘀血。瘀血與濕濁互結,滯于下焦,傷及沖任帶脈而致病。吳少英[8]認為慢性盆腔炎是一種病程比較長的疾病,本病患者大多數首先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中醫也大多行清熱解毒“消炎”治療,可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腎陽氣受損,寒濕凝滯,氣血不暢、瘀血內阻。所以,虛證慢性盆腔炎與氣虛、陽虛關系密切。
綜上,本課題通過證素辨識系統,采用積分方法,借助證素辨證原理,對慢性盆腔炎的證素分布進行研究,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慢性盆腔炎的中醫辨證施治理論。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0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8.
[3]王清.試述許潤三教授之慢性盆腔炎非“炎“說[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4):223~224.
[4]曾明.陳炳餛老中醫治療婦科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6,38(2):19~21.
[5]趙俊娟,裴穎.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1,11(2):128~140.
[6]劉奉五.劉奉五婦科經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884,253.
[7]朱玉妹.辨證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體會[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2):813.
[8]吳少英.健脾補腎兼活血清熱法治療慢性盆腔炎68例小結[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1,7(7):307.
(收稿日期:20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