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軍
摘 要 與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不用,保護性耕作是在科學種田思想的指導下,本著節約、高效、環保的原則而采取的新型耕作技術,在我國農業干旱和農業半干旱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涉及到牧草、小麥、玉米等多種農作物的種植。保護性耕作是以免耕播種為核心的,同時涵蓋植物秸稈回田、土壤深松、病蟲害防控以及雜草控制等內容,這種新型的耕作方式不僅規避了傳統裸露耕作與土壤翻耕的很多弊端,而且有助于增強土地的蓄水保墑能力,可以控制和減少不必要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肥率以及農業生產效率。在克州這個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農民收入低而不穩的貧困地區推廣實施,尤為迫切。
關鍵詞 保護性耕作;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02
克州位于新疆自治區的西部,身居祖國的內陸,所以終年雨水偏少,每年的年降水量遠遠低于年蒸發量,加上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所以是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和嚴重干旱的區域。水資源稀缺是阻礙農業生產主要因素。由于水源緊張,水利設施落后,灌溉條件不高,土壤較為貧瘠,克州農業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地資源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進而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的增產、增效,農牧民增收。為了抗旱增產、節本增收,保持當地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實現克州農牧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對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為克州的農業現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保障[1]。
1 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及其作用
保護性耕作模式在新疆克州阿克陶縣等地區的示范與推廣,已經取得了很多的實踐經驗,區域推廣價值日益明顯。目前,形成了小麥、玉米一年兩作旋播(平播)耕作技術和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免耕平播技術兩種形式。
其中,小麥、玉米一年兩作旋播(平播)技術模式的實施流程為:田地灌水-墑情適宜-施肥-旋播冬小麥-冬灌-機械追肥-除草-冬小麥收割-夏玉米免耕播種-留茬收獲夏玉米-旋播冬小麥。小麥、玉米一年兩作免耕平播技術模式的實施流程為:田地灌水-墑情適宜-施肥-冬小麥免耕播種-冬灌-機械追肥-除草-冬小麥收獲-夏玉米免耕播種-留茬收獲夏玉米-免耕播種冬小麥。
經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克州的大力推廣,能夠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對當地農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實踐意義。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與實施,能夠有效提高土地抵御風蝕、水蝕的能力,保護土地資源,節約農業用水,達到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的生產目標。同時,省工、省力,有助于農業生產的節本與增效。
2 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路線
2.1 免耕、少耕機械播種技術
免耕播種:在留茬和秸稈覆蓋地,原茬保留于地表進行免耕播種。用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破茬開溝、深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作業。少耕播種:在進行必要的地表處理(輕耙或淺旋滅茬)基礎上,進行播種作業。
2.2 雜草、病蟲害控制和防治技術
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和雜草的生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也是保證小米、玉米等農作物可以正常生長的重要條件。在防治病蟲草害的過程中,一定要使用安全、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藥品,并選擇有針對性的噴霧器和施藥方式。一方面,對化學除草劑的選擇和使用,通常有乳劑、微粒劑、顆粒劑可供選擇,在使用時通常要同播種作業結合起來,在播種前或播后出苗前使用,如施藥裝置要按在播種機之后,將除草劑均勻噴灑在土壤的表面,避免對噴灑層進行破壞[2];另一方面,對病蟲害的防控除采取化學藥品進行防治外,還可以采取一些先進的生物防治措施,并做好病蟲害發展的預測,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噴藥。
3 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推廣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
由于克州的農牧民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在當前宣傳培訓與教育工作還不到位的情況下,農民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價值與實踐意義還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很多農牧民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還缺乏很高的參與熱情。
3.2 農牧民自有機械不能滿足要求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需要較高的機械化生產水平,對農機具的需求量大、需求類型多,農牧民的自有機械顯然還達不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條件,讓農民自費購買新機械不夠現實,而相關的農業補貼政策也不夠健全,所以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需要重點解決資金投入和農業機械的配置問題。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3.3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滯后
克州地區農牧業的生產主要是以拖拉機等小型農用機械為主,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依賴性大,而免耕播種等保護性耕作方式對農用機械的動力要求較高,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滯后于保護性機械耕作的實施要求。
4 克州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建議
一是要加強農業部門的組織和引導,可以先從有條件的地區建立保護性耕作的示范區,加強相關技術的種田試驗和推廣,明確相關業務部門領導的組織職責,結合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制定更加科學的實施方案和推廣模式。
二是要重視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如氣象部門、科研部門、農機部門等,都要積極參與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工作中來,共同克服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各種難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一步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力度。
三是要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尤其是對于像克州等農牧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的地方,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全面推廣與實施上還存在著很長的路要走,相關部門只要加強對農牧民的宣傳教育與培養,讓他們真正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辦法,樹立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才會主動利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自覺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四是要重視農業機械的配置工作,即根據當地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現實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農機補貼政策,做好相關農牧業保護性耕作農機具的選型工作,并結合在機械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研發新的技術和產品,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
五是要對當地的農業基層組織進行健全和引導,將農機專業戶和鄉村農機服務隊組織起來,做好對農牧民的引導和幫扶工作,擴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規模,提高耕作水平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服務的社會化、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參考文獻
[1]鮑慶紅,李東立.大力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科技信息,2010(31).
[2]徐佩榮.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生態農業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3(1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