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義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語文教學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倡導詩意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具有健全的人格。本文分析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探討了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改革 詩意 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完善學生品格,完美學生人格等素質教育的要求,都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對于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1.教學手段單一。小學生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應當多樣化和現代化。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手段單一,灌輸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打擊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此外,教材與生活脫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學應緊密聯系生活,提升教學效果。但是,目前小學的語文教材內容,與生活脫節,生活氣息不濃厚,造成學生難以理解課文內容,也直接影響了學生世界觀的形成。
2.教學缺乏詩意的語文教學。語文因詩意而美麗,語文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沒有詩意的語文課是蒼白枯燥的。詩意語文,是借助語文的教學,從小學生開始,就啟迪學生的智慧,培植學生的善根,使學生從小學會悲憫和憐惜的感情,關愛生靈,擁有美好純真的心靈,為以后的人生路打好基礎。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千篇一律,枯燥無味,嚴重缺乏詩意。
3.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評價上,新課改要求,中小學語文教學要多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然而當前中小學語文忽視了對學生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多數語文教師依然只是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重視標準化的檢測訓練,輕視學生情感和態度的培養,輕視學生的思維創新和人文情懷的養成,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更缺少人文情懷。
4.缺乏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自古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和他人的幫助,懂得感恩是一個人具有健全人格的體現,應該成為每個人都具備的基本品德。然而,目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物質文明發展很快,精神文明卻沒有跟上,功利觀念較為盛行,學校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很多學生自私,冷漠,以自我為中心,感恩意識缺乏,反映了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乏。
二、對策
1.豐富教學手段。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用多媒體畫面描繪語文的意境美。語文課堂教學中添加音樂元素,用古典音樂演繹語文的情感美。教師在散文和詩詞的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多媒體畫面和音樂渲染的方法,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
2.提高語文教學的詩意。小學語文教師要有素質教育的思想,在語文教學理念上,要追求詩意的教學方式,營造詩意語文的氛圍,使學生的詩心得以萌發,詩性得以舒展。教師要注重營造意境,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場景,進行感悟,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啟迪學生的生命體驗,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運用多媒體畫面描繪美麗詩意的境界,讓學生得到詩意美的熏陶。
3.用古詩詞滲透對學生情感美的培養。詩意的感情,是一顆悲憫良善的心,對生活和未來美好的遐想,以此來照亮人生前行的路,慰藉曾經經歷的悲傷和凄涼。例如,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情感細膩深沉,在教學這首詩時,教師可以播放琵琶曲《琵琶語》,琵琶樂曲委婉柔美,古典唯美,深沉細膩,恰到好處的演繹了詩中洋溢的離愁情緒。音樂與詩詞的搭檔演繹,使學生領略了詩詞的意境,體會了詩詞的情感,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品味。
4.潛移默化對學生滲透感恩教育。語文教育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古人用詩詞為后人建起了一座精神的后花園,里面有清風明月,小橋流水,在引導學生暢游其中時,接受的不僅是一次美麗的巡禮,更是一次穿越時空與詩人們進行的精神交流,對學生的道德和情操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春風化雨般的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生境界。例如,唐詩人孟郊的詩《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樸素自然,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對母親的感恩。教師可啟發學生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長大報答父母和家人,引導學生養成感恩的心態,使感恩之心成為學生的基本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