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 劉汪君
摘 要:介紹了太湖縣蠶桑綜合開發利用的現狀,并提出太湖縣進一步開展蠶桑綜合利用對策建議。主要包括:認真處理好土地生產率和勞動效率關系問題,因地制宜選擇綜合開發項目。
關鍵詞:蠶桑綜合利用;現狀成效;對策建議;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117-02
太湖縣是集老區、山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現有養蠶農戶1.2萬戶,桑園面積2 587hm2,2014年產繭530t,繭款收入1 600萬元,蠶桑生產整體規模處于安徽省中等水平。太湖縣蠶桑綜合利用開發較早,20世紀80~90年代就有實踐,1993年縣蠶桑開發公司印發的《蠶桑實用技術》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利用桑枝屑生產食用菌技術,桑園間作蔬菜、生姜、中藥材技術以及桑園、養蠶大棚養雞等蠶桑綜合利用技術。近幾年,繭絲市場波動較大,繭價起伏不定。為提高桑園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蠶桑生產,我縣開展以“桑葉養蠶制茶、桑樹林下養雞,桑枝破碎種菇,菌渣沼氣肥田,桑葚休閑食品”為主要模式進行蠶桑綜合利用探索,到2014年全縣利用桑枝條發展食用菌400萬棒,桑樹林下養雞20萬羽,制作桑葉茶20t,桑葚干1萬盒,新建菌渣沼氣池5 000口,開辟了太湖縣蠶桑綜合開發利用新的有效模式。
1 太湖縣蠶桑綜合開發利用現狀
1.1 蠶桑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
1.1.1 用桑枝條生產食用菌 桑枝條過去多被蠶農用來當柴燒。近幾年來,蠶農逐漸由柴燒改為液化氣和沼氣,枝條成為廢棄物。每667m2桑園剪下500kg桑枝條,經粉碎后,加上其他配料(78%的桑枝碎末,20%麩皮,2%石膏等),可做500個菌棒,生產反季節香菇,以2014年行情價格計算:每個菌棒可收鮮菇0.8kg,共可收鮮菇400kg,香菇平均售價73元/kg,共收入29 200元,扣除成本36元/棒,凈收入11 200元:生產毛木耳每個菌棒可收鮮木耳0.6kg,共收鮮木耳300kg平均售價44元/kg,共收入13 200元,扣除成本12元/棒,凈收入7 200元。若把全縣的桑園桑枝全部用來生產食用菌,可發展3 000余萬棒,生產鮮菇2 400余萬kg,年新增產值超過蠶繭收入。用桑枝生產食用菌還可有效保護森林資源。過去,我縣農民都是用闊葉林木生產香菇和木耳,使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生態失衡,水土流失。現在開辟了用桑枝生產食用菌的新途徑,可以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據推算,2 587hm2桑園1a剪伐桑枝,相當于5萬m3的木材,約等于667hm2闊葉林1年生物儲蓄量。2014年太湖縣共發展食用菌1 000萬棒,其中蠶桑鄉鎮使用桑枝為原料的有400萬余棒,牛鎮鎮超過100棒,北中、小池、百里等鄉鎮50~80萬棒。主要品種有香菇(反季節香菇)、毛木耳及靈芝等,使全縣蠶農增加純收入600余萬元。
1.1.2 研發桑葉茶、桑葚干等休閑食品 2012年開始,我縣新成立桑野農業發展公司,著力研發桑葉制茶技術、桑葚干精選加工技術,3a來成效顯著。2014年依托縣桑野農業科技公司、嘉絲利蠶業合作社大量收購新鮮桑葉開發桑葉茶、收購鮮桑葚加工桑葚干。新鮮桑葉收購價3元/kg,桑葚收購價6元/kg,帶動蠶農增收30余萬元。結合太湖文博園、花亭湖旅游開發,2015年初我縣在安徽省農科院桑蠶研究所支持下,太湖桑野公司在花亭湖景區附近租賃土地2hm2發展蠶桑觀光旅游基地,引進栽植廣東“大十”果桑品種6 000余株,預計明年即可吸引游客實地體驗采摘桑葚,大力宣傳推廣蠶桑絲綢文化。
1.1.3 蠶區推廣沼氣池,利用殘渣、蠶沙,發展循環經濟 太湖縣是世行項目沼氣推廣重點縣,截至2014年底,全縣共推廣沼氣池3萬口,其中蠶區鄉鎮推廣近5 000口,僅牛鎮鎮就達1 680口,小蠶共育戶、養蠶大戶大多建起了沼氣池。桑蠶重點村組如牛鎮鎮天橋村沼氣覆蓋率已高達100%。利用蠶區充足的蠶沙、夷桑,春季剪梢、夏季夏伐的碎枝椏作為沼氣填料,出氣效果好,每口池可年產沼氣近400L,相當于6t標準煤,不僅解決了蠶農燒飯、照明問題,而且沼氣液施入桑園、稻田、山地,每年能節省不少肥料款,一口沼氣池每年增收節支1 000余元,同時減排二氧化碳2t。蠶沙作為沼氣底料后,避免直接施入桑園,造成污染,既改善了環境衛生,又減少蠶病發生,深受蠶農歡迎。
1.2 桑園間種蔬菜、放養家禽,開展立體復合經營 山區
桑園夏秋繭收獲后,桑園通透,可以間作套種其他作物。小池鎮蠶農習慣在夏季間種生姜等喜陰植物,新倉鎮蠶農善于在冬季間種蔬菜如蘿卜、大白菜、大蒜等,土壤肥沃的桑園,每667m2蘿卜、大白菜產量可達2 500kg,增收1 500元以上,既增加了桑園收入,又解決了冬季桑園閑置問題,提高了勞動效率。2012年起,安徽太湖農業發展公司在牛鎮鎮天光村、姚澗村大力發展養雞產業,利用成片桑樹林飼養土雞,發展桑園林下經濟。2014年該公司飼養土雞20萬羽,由于屬于天然飼養,不吃人工飼料,在廣闊的桑園樹林中自由放養,活動量極大,導致桑樹林下土雞肉質鮮美,通過網絡銷售,產品供不應求。桑園內飼養土雞,土雞將雜草、昆蟲啄食殆盡,極大地減少了桑園殺蟲劑和除草劑用藥量,具有很好的環保效應。
2 蠶桑綜合利用開發對策建議
蠶桑綜合利用開發,一方面,利用桑樹和養蠶廢棄物,如桑枝、蠶沙和冬閑桑園,提高單位面積桑產值,效益;另一方面,也解決了非養蠶期大量勞動力閑置問題,提高勞動效率。是繭絲綢行業健康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縣桑蠶綜合利用開發已取得一定經驗,部分項目經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十分顯著,但在蠶桑綜合利用開發方面還有2個問題值得思考。
2.1 認真處理好土地生產率和勞動效率關系問題 我縣桑園多集中在山區,坡地桑占80%以上,土地成本較低,正常年景每hm2桑產繭1 125~1 500kg,繭價在30元/kg左右,桑產值2 500~3 000元/667m2就有較強競爭力,不同于廣西、廣東南方蠶區及江浙平原桑區。同時,我縣1個普通養蠶中年夫婦2人經營0.3hm2桑園,按每hm2產繭
1 500kg,繭價30元/kg計算,年產值也僅13 500元,扣除成本(不含本人勞動力成本),純收入僅1萬余元,不僅同外出打工收入有很大差別,與縣內從事其他產業收入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筆者認為:我縣蠶桑綜合利用開發的重點不僅是提高桑園效益,而且也要提高桑蠶從業勞動效率。蠶桑綜合利用開發的重點應放在非養蠶季節閑置勞動力的利用上。實際上我縣多數發展食用菌并不是利用桑園而是良田,當初發展桑枝食用菌看重的并不全是桑枝條,而恰恰是時間上、空間上與養蠶期的錯開。政府應鼓勵推廣蠶農冬閑季節種植蔬菜,有套種條件就套種,不能套種就另擇地種植。
2.2 因地制宜選擇蠶桑綜合利用開發項目 我縣開展蠶桑綜合利用開發較早,目前規模也較大,部分項目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但也存在投入多、風險大的問題。如桑枝條生產食用菌項目,理論上效益很可觀,如全縣桑枝條都得到利用,產值甚至超過蠶繭收入。但實際操作中投入多、風險大的問題制約著規模的發展,發展1萬棒食用菌一次性投入需3萬元以上,大多數農戶還難以承受,雖然我縣對食用菌發展有鼓勵扶持政策,但目前為止全縣仍只有400萬棒左右,配料50%桑枝計算,全縣桑枝利用率仍不到7%。基于此情,筆者認為在綜合利用開發項目選擇上應掌握:一是選擇投資少、風險小的項目。如套種蔬菜、桑園林下飼養土雞等項目可大力推廣。二是直接銷售副產品項目。如桑葉茶、桑葚干休閑食品等項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消費者比較注重健康飲食,天然無公害的桑葉茶、鮮桑葚、桑葚干很受不同消費群體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只要大力宣傳推廣、通過互聯網+營銷模式、加上有龍頭企業做技術研發支撐,蠶農既有收益,而且沒有風險。三是與本地豐富的蠶桑資源結合,依靠我縣“五千年文博園”、花亭湖旅游資源開發果桑基地現場采摘桑葚體驗項目、網上預定新鮮桑葚項目;發展桑園林下飼養土雞、土鴨、土鵝,通過視頻監控使消費者遠程認領,適時監控預定土雞、土鴨、土鵝等生長情況,這些利用“互聯網+蠶桑”項目,前景十分廣闊。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