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鳴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課堂評價非常重要。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使用考試、提問、課后作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具有局限性。在“自然分材教學”(以下簡稱“自分”)下通過多角度的評級方式進行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注重學生歷史眼光、思維方式的評價,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全面的了解,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自分;課堂評價;初中歷史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標準很單一,通常都是按照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將精力全部放在了歷史教學成果方面,忽視了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在新課標中,教師進行課堂評價的時候,應該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由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川武先生倡導的“自然分材教學”作為一種隨教學任務學生差異自然分化而采用課內“普讀”與“補讀”相結合,課外問題跟蹤的教學思想與策略,在全國各地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通過開展“自然分材教學”模式的研究,在這種課堂模式中要求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原先傳統課堂的評價模式已跟不上新的教學實際。“自分”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在新課堂模式下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師課堂實效,充分發揮“自然分材教學”模式的優點,來促進歷史課堂評價的新發展。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
傳統的評價基本上是一種總結性學習終端評價,它以甄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水平與選拔優秀學生為導向,它是一種教師、教育主管部門、考試機構等自上而下地對學生“定性”評價,只注重學生最終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價內容統一、評價標準統一。我認為制約初中歷史課堂評價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不多。(2)評價對象主要針對個人,在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下無法形成對學習小組的有效激勵。(3)課堂評價缺乏量化標準。課堂評價的方法主要還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進行口頭表揚批評,對學生的評價結果難以積累下來。
二、“自分”教學下實施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
1.“自分”教學下,能建立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非常重要。教師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全方位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不再是傳統教學中將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在“自分”教學下,成績不再是唯一的標準,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主要形式是:“自然分材”模式下課堂評價的三種維度,分別是:自律、合作、成效。自律評價主要評價學生的聽課狀態和小組合作時的紀律。合評價主要評價學生組內互幫和小組間互幫的態度、效率。成效評價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同時教師的評價應該是客觀的,不僅將學生的思維特點都考慮進去,還能夠發現學生獨到的歷史眼光,從而豐富歷史教學評價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能夠有很好的了解,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了解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動態、學習方法等,還對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把握,能夠讓學生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歷史觀點。為了使評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自分教學”營造了一種開放、寬松、民主、和諧的評價氛圍,鼓勵教師、學生、同伴、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施評價主體多元化。盡量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寓評于樂,讓學生喜歡并接受。
2.“自分”教學下進行全程評價模式
歷史教學評價是一個整體的過程,教師應該在教學全程對學生進行觀察,幫助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和學科能力的提升。“自分”教學提倡建立全程評價體系,教師應該建立良好的評價制度,課堂問題及時評價、學生課堂參與度評價、定期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在期中和期末繼續全程評價,將學生的動態作為評價的要點,而不是考試成績。在全程評價中,教師在進行一天、一周、一月,甚至期中或者是期末評價的時候,要對學生的行為活動進行一次客觀的陳述,有學生此期間的考試成績動態變化、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日常完成歷史作業的效果、歷史調查研究中的表現等,讓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
3.讓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
“自分”教學在評價過程中,認為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豐富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應該多使用和學生密切相關的評價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自分”課堂上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智者加速等環節,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精神。歷史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辯論賽、歷史劇表演、現場調查等形式,對特定的話題進行評價,例如,在教學《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時,給全班四個小組每組賦予一個角色,然后讓他們自己融入教材內容中,最終對他們的表現再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能為具體的教學內容服務,學生也同時能被新穎的評價所吸引。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設計一些新穎的游戲和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結合小組間的競賽,讓他們相互角逐,彼此在良性的競爭環境中學有所得。同時在進行歷史評價的時候,不僅是教師進行單方面的評價,還應該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采用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的自評等形式,提高學生歷史評價的積極性。
初中歷史課程,極具承上啟下特征,初中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因此,不能在初中三年采用單一的課堂評價策略,而應該結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以及初中生的學習發展特點,相應地呈現出感性向理性發展的趨勢。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自然分材”教學研究,我們認為要完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制度、還要建立全程評價、使用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這樣才能夠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思維形式、舉止動態等,從而完善歷史課堂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也促進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