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芬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物理教學課程改革也面臨著挑戰,從生活中提取物理現象,將物理知識用之于生活社會,是社會教學的一大亮點。就當前物理教學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相脫節,學生生活經驗和體驗不能和物理學習相互聯系的現狀,提出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回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優化。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生活
初中物理教學要回歸自然,聯系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創設學生熟悉的身邊物理情境,促進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獨立思考,理解和探究物理的價值,學會用物理的思維方式對生活當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一、初中物理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初中物理教學沒有與社會生活貼近,學生不能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不能解釋和探索社會生活中較為復雜的物理現象,物理學習停留在純理論性的層面,機械生硬地記錄著物理原理及規律,對學習物理感到吃力,對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沒有認知的發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缺乏,教與學的雙方沒有心有靈犀的感覺。
二、物理教學生活化的途徑探討分析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物理知識,認識和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途徑。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細心的觀察,通過實驗,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對物理知識的終身學習能力。
1.通過生活經驗,向物理學習方向轉變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已具有的生活經驗可以為物理學習入門打下基礎,通過運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進行正確的整理和歸納,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掌握物理學科的價值性和科學性。比如,蘇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材中《聲現象》章節,通過列舉生活當中自己說話聲音的方式、音量的大小,悟出聲帶的振動傳出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物理原理;大自然中打雷閃電現象,明白光在空氣的傳播速度快過聲音的傳播速度的物理規律。
2.對物理現象的感性認知,向探究性的理性認知轉變
對于生活中存在的物理問題,學生往往只是習以為常地只知其表,不識其里地對待處理,不愿做深層的、理性的思維方式去探究現象的本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比如,實驗一:學生在大聲對著蠟燭說話時,火苗會產生晃動現象;實驗二:用力去拍打桌面時,桌面上的紙屑也會有振動幅度等現象。學生要從這些現象中思考、歸納總結出現象的共性,從而達到學生從感性認知升華到理性認識高度的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有不小的幫助。
3.物理實驗啟發學生思維,拉近師生關系
物理實驗是教師與學生動手的操作,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研究具體的物理問題,培養學生將感性認知進一步深化,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引起對物理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與教師一道對實驗方案或方法進行改進,糾正實驗過程中的錯誤,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認識到物理學就在身邊,物理實驗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了物理知識,它并不是神秘、不可觸摸的學科,它其實是一個萬花筒世界,只要深入進去,那將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通過實驗教學,教師也有了極大的收獲,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和學生的交流更順暢了,更容易發現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和不足,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成長。
物理教學是一門認知性學科,它來源于生活,并將走向生活,讓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出物理課題,使學生對物理的學習不再恐懼、厭倦,而是通過豐富的生活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將對物理知識的認識經過探究升華到理性認識。
參考文獻:
[1]李強.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12(12).
[2]景小芬.基于讓生活物理全程化的構想[J].數理化學習,2012(09).
[3]朱明杰.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特征與實施策略[J].價值工程,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