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雷
摘 要: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更應當注意和避免一些引起學生反感的不良言行,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班級工作,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關鍵詞:班主任;管理言行;公平原則
從事初中班主任工作這么多年,我發現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有以下幾種行為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妨礙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開展,破壞師生關系的和諧,甚至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可能是由于我們本身的一些方法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不能與其產生共鳴。總結如下:
1.有理沒理就叫家長。對這一條,學生百分之一百的反感。而很多班主任自認為這是管理學生的殺手锏。這樣的行為表明你是一個很強勢的班主任,日常中學生也是對你“敬而遠之”,不少家長也是“敢怒不敢言”,很容易造成家校之間的矛盾。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修養和工作性質都不同,如果真要與家長面談,最重要的是讓家長感到你對孩子的關心和重視,既肯定孩子的優點與進步,也真誠地提出其不足之處及改進辦法。在談到孩子的缺點時,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很熟悉的家長就可以說得直率一些。而有些家長自尊心強,就說得委婉一些,注意家長的可接受性。
2.班級工作中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也是很多學生關注的,認為班主任對待學習好的和學習差的不能一視同仁。這當然是班級學困生的一貫看法,也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很容易暴露的問題。一旦學生認為他的班主任不公平、不公正,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學生的信任,這種負面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班級里傳播,久而久之,班級就會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一盤散沙。
3.動不動就寫檢查和保證書,只會流于形式。學生認為這是管理班級無能的表現,狐假虎威。它在管理班級中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呢?
4.把學生日常行為犯的錯誤和道德品質相掛鉤。這樣的班主任眼里只能看到學生的缺點。是一個“眼里揉不進沙子”的人。我們發現,作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方式方法過于簡單了,大部分原因是班主任對學生太過“用情過深了”,從而導致事不關己,一旦關己,則心亂了。
5.“手機事件”。幾乎所有的學生覺得處理的過于嚴厲,手機日益生活化,學生能否正確地使用手機,成為學校和班級管理的難點,而學生又缺少自制性。如何處理手機,成為學校和學生之間的一根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聽學校的,但手機屢禁不止,說明學生在做無聲的對抗。
6.一味地說教,講大道理,甚至以“父母”來彈壓學生,說一些類似的話。學生覺得班主任教育的枯燥、無味,沒有說服力。甚至以“你不懂我的心”來敷衍,依然我行我素。班主任在說理方面,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要像上課那樣認真備課,深思熟慮,然后找到一個最適合學生獨特個性特征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準確無誤。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優點視而不見,沒有說到要點上,學生就會產生低落的情緒,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造成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全面,失去自信心。
7.上課期間經常在教室外查看學生的上課情況。不安心學習,愛搞小動作的學生都反感。他們覺得被人監視了、偷窺了。
8.過于重視,相信班級干部。班級干部是學生自我管理的表現,但是不要忘了班級干部也是學生,在管理班級中容易產生“特權”階層,導致不良的班風。尤其要注意讓紀律差的學生當紀律委員,效果更差。我曾經這樣做過,后來發現這樣做“事與愿違”,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找到學校反映問題。
出現上述行為的根源是班主任對待學生的“感情不真,行為不善,心靈不美”,一個好的班主任,應是真、善、美的代表。要相信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訴求,能成才愿望,這是感情真;尊重每個學生,做到互相信任,這是行為善。教師要善于和學生溝通,能夠平等地對待每個人,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了解他們的需要,使學生有一種存在感,這是心靈美。正如社會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要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喜歡與同伴交流、與網友交流的原因。因為與同伴、網友是平等的和被需要的,而面對教師,他們往往覺得面對的是權威和
教訓。
古語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不認為你對他親,甚至恨你,你有再好的“道”,他也不會相信。所以要讓學生感到親切,才是首要的。教師讓學生感到親切的辦法,不是經常送他們仨瓜倆棗,而是不斷地對他們進行賞識,揚其所長。要改變以往那些讓學生反感的做法,這樣才能“從善如流”。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個好的班主任意味著一個好的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