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芬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楊木柵子中心校
恰當地“創設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徐淑芬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楊木柵子中心校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良好的情感氛圍有助于學生大膽想象和表述,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借助于生產生活實際、直觀教學、運用遷移規律和信息教育等手段可有效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促進探究的進行,而且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處于爬坡狀態,真正體驗到數學“再創造”的學習過程。所以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營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樣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呢?教學實踐告訴我: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都與學生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實際有聯系,只要我們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生產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就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自己買過東西嗎?,現在你要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圖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直觀概念,體會1個十和1個1合起來是11。通過這樣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教學,在學生的心靈中,就會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逐漸地喜歡上數學。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便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圓的周長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采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接著又讓學生計算直徑8厘米圓的面積,使他們更清楚圓的面積與半徑的直接關系 (即使已知直徑,也要在計算時先求出半徑),同時也提醒學生注意“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本質的區別。然后在拓展思路,指著室外的大樹問:“在不鋸倒大樹的情況下,你們能知道它的周長與面積嗎?”就這樣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恰當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正是關于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特別在新舊知識遷移過程中,運用得好就會收到教育教學雙豐收效果。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問題時。便創設了六年(1)班共同分擔100平方米的衛生責任區的情境。如何分呢?問題提出后肯定有學生提出“平均分”的問題。因為這些舊知識已經在同學腦海里形成。當學生得出結果,就要相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樣的分配合理嗎?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認為有問題,還有什么好方法?于是,學生經過研討,便想到按比例分配的問題。至于各占百分之多少,學生自然會安排高年級多承擔,低年級少承擔。從而在學習按比例分配的同時也受到了同學之間應相互關心愛護的品德教育。
電化教學走進課堂,不但使一些復雜的過去辦不到的或一時解釋不清的問題都變得簡單化了。而且教師的教學還可以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情境。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判斷方位問題”時,教師就可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紅領巾一中隊要進行一次野營活動。例如:從大本營出發,先向東南行1000米,到達1號位置;再向正北行1500米,到達2號高地;再向西北通過大橋行2500米就達到目的地。在講述的過程中,不但能在屏幕上顯示出野營的路線圖,而且還能讓學生清楚地學到:如何在某一點判斷方位的方法。然后再給出類似的判斷方位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那就絕不會迷失方向了。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及新課標,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根據教材恰當地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在課堂上要多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和諧環境氛圍中:多想、多說、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