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丫丫



摘要:德彪西前奏曲《游唱詩人》中,擺脫了傳統的束縛,注重非功能性的和弦色彩,喜歡進行不同和弦結構的創作運用。一連串五度、八度、和弦的平行進行,以及一些不符合"和聲連接"的音響,不同音樂的音響組合,對和聲色彩的追求,都是他和聲語言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德彪西 ?前奏曲《游唱詩人》 ?和聲
德彪西兩首鋼琴前奏曲集創作于1910—1913年,是他創作作品中最成熟的兩部作品,吸取了印象主義的精華,把視覺因素或自然風景的內在含義,用一系列短小有力的音樂語言表現出來。
《游唱詩人》表現出對各種事物印象的反映而產生的思緒和冥想。樂曲篇幅短小,表達的樂思卻十分集中、音樂形象單一。描寫美國游唱歌舞團里白人扮演黑人,模仿黑人歌舞表演演員的音樂形象。表現出對生活現實場景的一種樂觀、幽默的描述。
一、 豐富的和聲材料
《游唱詩人》中,和聲材料的構成非常豐富且具有時代特色。這些和聲材料擺脫了傳統和聲的束縛,注重和聲橫向的發展和色彩效果,發掘各種和弦的組合構成,在和弦的結構和進行上都獨具特點。具體如下:1.傳統的三度疊置結構和弦;2.非三度疊置結構和弦;3.全音階和弦結構;4.和聲序進方式。
(一)三度疊置和弦
三度疊置和弦在傳統和聲運用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協和和弦類型。《游唱詩人》中也同樣存在,但與傳統和聲運用有所不同。如高疊和弦、半音化增三和弦。
1.高疊和弦
高疊和弦指三度疊置結構中九和弦以上更多音疊加形成的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傳統和聲中,九和弦使用時需要有準備、有解決。一般在終止式結束的地方出現,增加屬功能和弦的緊張度,更傾向性主功能和弦 ,常以原位省略五音的形式出現,較少運用,轉位九和弦的使用的更少。
譜例1:
譜例1中運用了九和弦,但與傳統的用法不同,第一小節弱拍上運用省略三音的九和弦,前無預備,后無解決。在強拍上的連續進行,沒有規律的限制,并是半音化的下行模進進行,使其削弱和聲的功能性而增強和聲進行中的色彩效果。
2.半音化增三和弦
傳統和聲中,增三和弦為不協和和弦,運用時候需要有準備、有解決。但《游唱詩人》中增三和弦可以直接運用,不準備、解決,并可連續使用或平行進行,從而在增強緊張度的同時增加色彩,并對音樂人物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諷刺、嘲弄的情緒氛圍。
譜例2:
上例上方聲部為轉位形式的增三和弦,且是半音化的平行進行。一個升號的調號記譜,但沒有一個明確的和弦來確定調性,如 ? ? ? ? ? ? ? ? ?原位的增三和弦可能是G大調上的降六級音的三和弦,也可能是C大調上的降二級音的拿波里和弦,或解釋為B大調上的降四級音降三音的變音和弦。又如 ? 原位的增三和弦,一個升號記譜,卻不是G大調與e小調中的和弦,可能解釋為C大調上的降二級音升五音的變音和弦 ,等其他的解釋。 這些增三和弦的進行不能用一個調性來解釋 ,分屬不同調式,這半音化的增三和弦前無準備后無解決,都是德彪西的和聲語言。他告別了過去要確立明確調性的規律,增三和弦有調性的規律模進、平行進行,突破了過去增和弦較少運用,前有準備后有解決的規則限制。改變了增和弦是一種不協和、不好音色的偏見認識。
(二)非三度疊置和弦
1.二度疊置的和音
傳統的和聲中,二度音程較少出現使用,特別是小二度音程的運用,音響上的不協和性、尖銳的音色效果使較少出現。《游唱詩人》中,連續進行并形成平行五度關系的不協和和弦進行,這在傳統和聲是被禁用的,德彪西卻打破這種禁忌直接運用。譜例3:
小二度的連續進行,有了新的音響效果、和聲色彩,描繪出班卓琴、薩克管、打擊樂的音樂特征、布魯斯的音樂效果。
2.附加音和弦
德彪西為了探尋多種不同的音響效果,使用和弦過程中進行不同音列組合嘗試,在和弦中加入附加音,譜例中附加六度音和弦。譜例4:
(三)全音階
全音階——全部由全音音程組成的音階,不與傳統大調或小調等其他音階一樣,音的地位不同,有主音,屬音等這些功能上束縛。全音階中不含主音,每個音都是平等的,可以從任何一個音開始,各音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其中一個音程必須記作減三度,用等音記譜。譜例(b)全音階排列,降6和降7之間是減三度音程,降6是升5的等音。譜例5:
(a)
(b)
相鄰各音之間都是大二度關系,一個八度只有六個音級,這樣音階中就缺少了一些有調性音階中的音程結構關系,如純五度、純四度、小二度(大七度)音程。調性音階中存在的不穩定與穩定關系、音之間的傾向與解決,在全音階中都不存在,它擺脫了傳統大、小調性功能的束縛,完全是一種以色彩效果著稱的作曲技法。
二、多彩的和聲語言
(一)傳統的功能和聲
1.傳統三度結構和弦新的序進關系
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中,傳統三度結構的和弦大量使用,但傳統的根音進行幾乎不存在,頂多發生在幾個和弦之間,因為各種進行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總免不了交叉,混雜在一起。傳統和聲中,兩個自然三度關系的三和弦,根音相距三度,它們有兩個共同音,而在《游唱詩人》中,原本在自然三度關系三和弦中的兩個共同音在這里有了半音的變化。根據所選擇的和弦所屬調的不同,這種變化可能只發生在兩個共同音中的任意一個,也可能兩個共同音同時有了半音變化。下面便是一例典型的半音三度關系的三和弦運動。譜例6:
2.傳統三度疊置新的終止式進行
一般來說,終止樂句的和聲有一些習用的方式,稱為“終止式”。《游唱詩人》里每個部分幾乎共同使用主和弦附加六度音到下屬和弦的終止進行,而不是運用“屬到主”推進的終止式進行,他要求的新的音響效果,聲音上新的追求,尋找出與其音響最為適宜的終止式語言。
《游唱詩人》里,新的音響效果,用主和弦的附加六度音來代替主和弦,音響上是很新鮮的,但從低音看來還是沒有徹底擺脫傳統的影響。譜例7:
《游唱詩人》中德彪西則是用G大調主和弦的附加六音來代替主和弦,新的和聲效果、音色特點,刻劃出原地旋轉的小丑形象。
(二)現代色彩性和聲
現代布魯斯音樂特征,譜例8:
譜例中是G大調主和弦的升高三音B和降低三音B交替出現的布魯斯音樂特征,這種三度疊置結構的和弦打破了傳統和聲的進行規則,左手低音的八度疊置的調音進行,體現現代爵士樂的音樂特征。譜例中的G大調的降三音和升三音交替主和弦的持續出現的和聲進行,突出和聲色彩性,塑造一種爵士樂音樂氣氛,富于幽默感的神經質的音樂效果,以及模仿爵士樂隊的節奏特點。
(三)各音程的混合和聲
各種音程的混合半音化、平行進行,譜例9:
譜例平行八度的半音化進行,在之中出現二度、三度、四度、五度的附加音程進行,暗示這副歌部分在低音區出現。這些音程同時出現的和弦結構和混合的和聲進行,增加和弦的色彩性,突出塑造的音樂形象效果,表現出有表情的,滑稽的音樂形象。
三、結語
德彪西前奏曲《游唱詩人》中的和聲運用既保留了傳統的和聲進行又有新的創新,豐富多彩的和聲語言,有傳統的、現代色彩的以及各種音程混合色彩的和聲,這些表明德彪西力求創新,打破傳統和聲的束縛,體現了對非功能和聲色彩的追求。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同時也確立了音樂發展史中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1][法]馬塞爾·比奇.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分析[M].龔曉婷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沈旋.印象主義的創始者[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美]弗蘭克·道斯.德彪西的鋼琴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4][美]文森特.佩爾西凱蒂.二十世紀和聲[M].劉烈武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5]楊通八.和聲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6]桑桐.和聲的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7]桑桐.和聲學專題六講[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