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的大腦處于“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于靈活、緊張的狀態之中。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潛能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好像什么都懂,很少提出疑問。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設情境,讓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培養 ?問題意識 ?學生成長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的大腦處于“問題”狀態時,其思維也處于靈活、緊張的狀態之中,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銳的洞察力,能看到別人所沒有看到的,想到別人所沒想到的。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潛能的重要途徑。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教師應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傳統的教師職能
高素質的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教師要有現代的教學觀、學生觀,才能培養出具有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下一代。教師以前的作用在于“傳道、授業、解惑”,這反映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師應將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走下“教壇”,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交流意見,共同探討數學知識,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肯鉆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學態度,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歸納整理的。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敢于提問
袁振國先生在《反思科學教育》中指出:“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問題,‘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導致這一現象的問題在于教師。在中國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為學生主動提問創造條件,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主動提問,都將成為阻礙學生問題意識發展的不利因素。
讓學生敢于提問,教師可以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起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一課時,復習一位數加一位數進位與不進位計算、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后,我出示了小學生都喜歡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圖片——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與懶羊羊在蘋果樹下聚餐。課件依次出示如下對話:喜羊羊說:“我摘了24個蘋果。”美羊羊說:“我摘了6個蘋果。”沸羊羊說:“我摘了9個蘋果。”讓學生根據題意提一個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提出以下三個問題:“喜羊羊與美羊羊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喜羊羊與沸羊羊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美羊羊與沸羊羊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根據學生的回答,我依次將問題用磁性紙貼在了黑板上。
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聲像圖文并茂的特點,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創設數學情境,并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可以讓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三、藝術地評價,讓學生樂于提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認知心理學也指出,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情感的誘發和融入,對學生的提問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肯定,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產生樂于提問的情緒體驗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悅。
例如,張齊華老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五種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之后就告訴學生:“都說實踐出真知,數學講究的是深究,就這5個圖形,難道你們就不想深入研究說點什么?這個梯形是軸對稱圖形,但是……”
此時無聲勝有聲。充滿智慧的評價一下子扣緊了學生的心弦,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盯著那5個圖形,繼續思考與尋找,教師精彩的評價無疑成了學生思維的推進器。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態度。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問卷統計顯示:不假思索地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的教師占6.4%(學生剛剛回答完問題,教師就直接評價“好”“不錯”“誰來幫幫他”……);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進行評價的占10.1%(學生回答完問題,就讓學生坐下);學生回答錯誤時,直接表明“你錯了”的占9.7%;學生回答錯誤后經常不留給學生再思考再回答過程和時間的占26.8%;能夠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進行激勵性評價和讓回答錯誤學生再思考的,共占47%。
試想,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總是會對較好的答案給以評價——“太好了”“不錯”;對于一般的答案,教師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表態;而對于錯誤的或是不準確的答案,教師總是直接表明“這樣做不好”“你再想想”“還不詳細”“你錯了”。要么就是讓答錯的學生坐下,再由其他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或替他補充。學生總是要等待教師的評判,尤其是得到不良評價的學生,在班級中丟了面子,其急于得到好評的積極性受到了重創。這樣久而久之,學生還有“為什么”嗎?還敢回答問題嗎?他們對學習還有興趣嗎?又何談個性張揚、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又何談創新呢?
如果所有學生對其所學的學科沒有問題,則是教學的最大失敗;如果一名學生對其所學的學科不感興趣,就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2]秦榆.孩子,你真棒![M].中國商業出版社,2004(9).
作者簡介:
張理娟,(1979—)女,漢族,籍貫: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學歷,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